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 208
魏晋时代以玄学为主流,此外还有三个不属于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问题。魏晋之后接着是南北朝、隋唐,在这个长时期里,中国文化发展的着重点,或谓民族文化生命的主要流向,是在吸收佛教、消化佛教。这是个长时期的工作。要了解、消化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都要靠长时期的努力,短时间是不行的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就整体的客观了解而言,西方汉学家了解中国文化,不如中国人了解西方思想来得多、来得虚心。因为中国的民族性较宽大开阔,因此中国人在客观的了解上固执少、障碍少。例如,日本民族自己的创发性不够,而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为主,好像没有自己的文化,其实并非如此。譬如,在明治维新以前它主要吸收中国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但吸收消化的结果却往往不合于儒、释、道三家的本义,这就表示它那民族才性的底子非常顽固。这并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它本有一种特别的情调,这就影响它所做的客观了解。就这方面而言,中国人在客观地了解上较宽、较恰当。这并不表示现实上中国人已了解较多,而是指在可能的方向上,中国人了解西方较西方人了解中国,在才性方面所受的限制、障碍较少。由此可知,吸收另一个文化不容易,一定需要长期的努力。 再如,有些人喜欢讲“佛教中国化”“中国的佛教”,好像中国的佛教不同于印度的佛教似的。但若仔细考察一下,究竟此处说的“化”是什么意义?怎么“化”法?“化”到什么程度?仔细体会了解之后就知道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佛教只有一个,所谓在中国的发展,都是佛经中所原含有的义理进一步发挥,并没有变质而成为不同于印度的“中国”佛教。 引自 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 208
73人阅读
mom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二讲
讲道理一定要理与气两面兼备才完整,才不会出毛病。否则只注重气,就一定会演成“强凌弱,众...
-
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 208
-
第一讲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 1
我们这个身体当然是个限制,讨厌的时候你当然也可以把它毁掉。但是它也有它的作用,就是道、...
-
第一讲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 1
现在念历史的人,他研究的不是这个历史本身,而是历史材料、文献材料或是地下挖出来的材料。...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