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变量的改变
一个国家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发明和相应制度的一再创新。在前现代社会,技术发明的机制是以工人和农民的经验为主。由于中国人多,工人、农民的数量多,在技术发明创新上具有优势,再加上当时中国有相对先进的市场制度和有利于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儒家哲学和科举制度,因此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市场规模大,分工相对细化,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成为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文明。 西方在15世纪时发生了以数学和可控制实验为支撑的科学革命,并由此引发了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技术发明的主要机制转变为以科学为引导的实验,于是西方国家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最终在冲突中不敌而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1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