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页
满洲八旗守卫京城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满语,汉音固山。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原有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八旗各旗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各旗有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队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扑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枪炮等。 八旗民,分为京苦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八旗军之总称,由郎卫天卫组成。侍卫皇室之人,称为郎卫,必须出身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之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均由上三旗守卫宽师其他地方之守卫,称为京卫。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重 三个部分。旗,分“上三旗”与“下五旗”。顺治七年(1650年)底,多尔衮死后 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由皇帝亲额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制,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八旗制度,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 清朝定都北京,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北京附近,戍卫京师之八旗,按其方位驻守,称为“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另外,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驻京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之安全,实即禁军。清禁卫军制有二,即郎卫和兵卫。郎卫,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及后妃等之警卫,设置侍卫处、銮仪卫、善扑营等不同的机构。兵卫,指京师及宫禁之警卫,分设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制。 八旗在全国各地驻防,一般不设都统。在重要地区,如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处设将军,下设副都统。将军,为该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不理民政。后来,热河、察哈尔由副都统升为都统后,为该地区行政长官。八旗旗务,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由固山额真管理。顺治十七年(1660年),固山额真一律改称都统。各旗均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雍正元年(1723年),设八旗都统衙门,由上述各旗都统二十四人及副都统四十八人组成,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 正黄旗,“上三旗”之一。清末时,辖92个佐领,约3万兵力,是满洲八旗中人口最多者,总人口约15万人。名人: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康熙皇帝宠臣);索尼(重臣)。镶黄旗,“上三旗”之一。清末时,辖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总人口约13万人。名人:孝和容(嘉庆皇帝的皇后人、慈安太后等。正白旗,“上三旗”之一-。清末时,辖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总人口约13万人。名人:郭布罗婉容、荣禄等。 八旗所处方位,与五行相克方位一致: 正黄旗,驻德胜门;镶黄旗,驻安定门;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驻北方。 正白旗,驻东直门;镶白旗,驻朝阳门;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驻于东方。 正红旗,驻西直门;镶红旗,驻阜成门;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驻于西方。 正蓝旗, 驻崇文门;镶蓝旗,驻宣武门;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驻于南方。 引自第59页
1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