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最喜欢的小说~
学者型作家格非老师始终在文学写作中认真地做着很有意思的突破与创新,在他自己的小说叙事中保留着属于他的先锋派叙事痕迹 先锋派学习的是西方现代派,是反传统叙事 格非老师的作品有着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观,但是故事情节相对比较弱,内容不算太出彩,又有意地拆解着小说的故事性,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流动,强调的是感觉的真实 于读者而言呢,某些时候这些作品和意识流一样难懂,但创新的叙述技巧,古典的文字风格,优美的景色描写,我享受着这些文字带给我的画面感
我喜欢偶尔深夜精神奕奕的时候翻一翻这本名为《相遇》的小说集,与这些文字不厌其烦地不断相遇,任由这些文字在我脑海里组成一幕幕不同的画面,甚至进入我的梦境里,打通现实与梦境的通道,让我光顾另一个世界 毛尖老师说《登春台》:“是格非最近的一个高峰文本。比江南三部曲更天人合一,他获得了命运的语法。他不再那么操心修辞。他更自由,更哲学,也更好看。”
登春台这个书名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为此乐此不疲,犹如去参加盛宴,登春台赏景 周振遐一顶草帽贯穿始终,刚出场的草编遮阳礼帽,他出院之后侍弄花草时头戴草帽 “时代的巨变犹如春日的踪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到来,在乍暖还寒时出现停滞与反复,在不经意间变得确定无疑、不可动摇”
话说春台路67号是一家物联网公司,故事以它的前董事长周振遐为序章与尾章,穿引承接,形成故事的闭环 在天津长大的周振遐陷入昏迷之际回忆往昔,引出了用第三人称写的来自江南水乡笤溪村沈辛夷、第一人称写的北京小羊坊村陈克明、和第二人称写的甘肃云峰镇窦宝庆三人的故事 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如四个虚空之间交错闪动的火花 他们从各自的乡村走出来,看似毫无关联,却意外地产生了交集,互相影响着 而这家物联网公司将这四个时空的万花筒各自旋生旋灭的一个个晨昏朝夕,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于这一瞬间同时到达地球,完成了四人时间与命运交缠的四重奏
格非老师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山鲁佐德,他主要讲了这四个人的过去与现在,内容丰富,打破了单一主角的叙述方式,用并置叙述的共时性取代了线性叙事的历时性,讲述着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女性在社会和情感中的遭遇,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跃迁与断层,金钱和地位带来的疯魔与迷失,一遍遍反复追问着生命的意义和与自我的认同感 喜静不喜动的周振遐在时代风雨的惊涛骇浪中过得相对安稳,波澜不惊,后来经不住老友蒋承泽的软磨硬泡,才被带着去打高尔夫,去三里屯和中关村泡酒吧,去地下歌厅看摇滚,加入各种需缴纳高昂年费的俱乐部,去香港、纽约和巴黎旅行,然后创立了物联网公司 沈辛夷的母亲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她从附近村庄的变化与躁动中望云知雨,得出和沈姑姑一样的结论,赶紧找点“正经事”来做,不要错过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于是尝试家庭作坊、旅游民宿、果园养殖、代加工厂,但架不住运势的起落,钱财的得失往复 而沈辛夷母女俩价值观的不同也是她们的矛盾点 沈辛夷高中的一次春游,成了她心中的噩梦和抑郁的起始 沈父说:“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婆达多吧” 辛夷问:“什么是提婆达多” 沈父说:“就是在你的一生中始终会妨害你的那个人” 我愿称这句话为《登春台》的文眼
提婆达多是阿难尊者的兄长,也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他常怀恶心毁害如来 沈辛夷大概认为母亲就是妨害自己一生的人吧? 可影响沈辛夷命运的不只有母亲 她的弟弟一度欠下了于当时、于她家而言的巨款 然后一位名为桑钦的男人两年前在北外咖啡厅里打出的子弹,击中了两年后的辛夷 辛夷拨通了两年前留的电话,结果因为堵车而错过了约定的时间,她坚持等到了桑钦,桑钦已然忘了她 但是不在意钱的桑钦大方地将钱借给了陌生人的沈辛夷 半年后,沈母按照6%的利息将欠款还给了桑钦,并殷勤叮嘱辛夷带上土特产去感谢桑钦这位慷慨相助的“恩主” 他俩酒足饭饱之后,一夜春风,第二天清醒的辛夷依旧选择滑落 辛夷的一位室友说:“这年头,灵魂灭尽,精神不值一文,身体才是最诚实的。” 是吗?
至此,为钱烦恼,没见过世面的辛夷可以随时置身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在阒寂无声的大露台上,眺望着如山水画般在眼前展开的迷人景致。喝着昂贵的红酒或香槟,品尝着孟买布拉希尔的“海鲜珍宝”咖喱,世界上最贵的爱马斯鱼子酱和号称“天堂的味道”世界上最贵的菌菇阿尔巴白松露 书中的旁白说 “桑钦从未强求她做什么,他们之间的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至少从理论上说,她拥有一个成年人理当拥有的全部自由和自主性,对方也给予了她完全的尊重和平等” 是吗? 桑钦与辛夷是不对等的诱引和征服,它建立在桑钦的身份、阅历、慷慨解囊的恩情和利益里,是情色物欲编织成的幻影,辛夷的自由是是被迫的、向下的 肉身尚可坦诚相见,精神却无法卸下厚厚的滤镜,所以两人言不及义,关系不清不楚 后来浪子桑钦离世,辛夷认识了物联网公司的新董事长陈克明,陈克明的故事拉开帷幕 然后窦宝庆、蒋承泽陆续登场,书中最后的附记交代着四人的选择
“情如火花不长久,终会熄灭,可生活依旧 辛夷终究还是和母亲一个往西,一个往东,一个上坡,一个下坡,渐行渐远 辛夷在高中春游事件发生后三个月的某一天,心烦地听着班主任朱老师的长篇大论 永远不要用任何浪漫的想法去看待生活。生活从来都是严峻的。哪怕它就如一个开满了玫瑰的花园那样让人赏心悦目时,它的底子依旧是严峻的 永远不要去问: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生活中的不幸和灾难,不是平均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 一粒花草的种子,落在院中的沃土里,它自然长势良好。可是,如果被风一刮,这粒种子高高地抛向空中,落在墙垛上,落在屋顶瓦楞的缝隙中,落在了茅坑边上,它照样要生根开花 烦恼或不幸,总归是你的烦恼或不幸。别人帮不上什么忙,它需要你自己去担负 除了白痴之外,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幸福的人。一个再不幸的人,心灵深处也有一线光明 要学会从时间的末端来看待现在。一件烦心事,无论多么棘手,放到几年、几十年之后再来看,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也许当时的朱老师也是辛夷那时的提婆达多吧 辛夷在这位提婆达多被调离之后时常抬头看白云,白云下面是她亲爱的朱老师啊 生如长河,万般皆苦,渡船千艘,唯有自渡,方是真渡 命运之轮早已转动,总有例外不期而至,而你的“例”是什么?怎样的事件与规律是“外”呢? 愿我们也有被无数哲学家称为“吉瞬”的美妙停顿,一次令人神驰的例外,一个跃入觉醒的时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