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4.1.4 中美的合作模式
2007年,我出版了《中美经济关系》一书,主要观点为,中国效仿日本追赶日本,美国则焦虑日本将赶超自己。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各自扬长避短。中美经济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之别。双方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以本国经济为根本,权衡利弊,这正是中美经济关系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比较薄弱(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国内人工成本高、工人还时不时罢工,并有其他劳动力问题,这些成为限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即使美国的制造业企业将工厂迁到巴西,也受限于巴西高水平劳动力的匮乏。制造业不振也是美国经济败给日本的最大原因。美国人都在购买日本产品,而日本却不购买美国产品。这让美国政府感到非常不公平,美国民众也强烈
储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人民币兑美元反而比之前便宜了1/2,而非上涨了2倍。2005年,人民币确实升值了一次,但其升值幅度基本可以忽略,远不如当时日元的涨幅。其实,美国并没有真正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与之前对待日元的态度完全不同。具体原因是,无论是对美国的企业和股东,还是中国经济,人民币贬值的利害关系是一致的。换言之,人民币贬值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和中国的贸易黑字并无真正影响,这也是中美关系与日美关系截然不同之处。日本贸易黑字和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的深层背景是,日本企业主要通过出口美国业务获利,这导致日本整体工作和收入不断增加,而美国企业的份额不断被剥夺,工作岗位和收入不断下降。结果是,日本经济越来越好,美国经济不断恶化。于是,美国强烈要求日元升值,判断的依据是,因日元便宜,所以日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非常有竞争力,挤占了美国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导致美国贸易赤字,其主角是在华的美国企业。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建工厂并委托中国工厂生产,比在美国国内生产成本低廉。只要保证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品质同本国一样,就可以以同等价位销售,即使降低价格也可薄利多销。无论何种做法,都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对美国企业有利的是,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的劳动力优秀且廉价,只要合理制定管理手册,雇用中国本地的管理者,合理设计激励员工的薪酬结构,其生产效率就会高于美国本土。美国企业在中国国内组织生产,销售网络延伸至中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地,这是美国新的决胜方法。与1989年相比,人民币降了1/2,这对在华的美国企业反而有利。人民币贬值使进货成本下降、生产成本降低,美国企业盈利更多。因此,美国领导人并不真心希望人民币升值,因为那样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最终导致美国经济整体萎缩,同时会让美国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因人民币升值而陷入困境的不止中美两国,还会影响到日本和欧洲等其他国家的在华企业。 当然,全球化对美国国内的就业的确产生了不利影响,美国一些地方工厂关门,失业增加,民众积怨已久。能否出台新就业政策以应对挑战,是美国政府无法回避的课题。但是,还应看到,美国整体的国民平均收入是在持续上涨的。在华美国企业的良好发展推动了美国股票市场的上涨。日本人普遍认为美国人没有存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们只是在银行的存款较少,大部分资金都投资在股票和信托上。因此,美国的人均金融资产远远高于日本。股票上涨,国民资产增加,消费随之增长。同样,企业利润增加,经营者或金融机构以及专家的收入增加,也在促进消费。有消费便有收入,虽然美国工人人数不断减少,但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移民数量也在增长,美国人口在过去的30年增加了7000万人。 总而言之,人民币贬值使美国企业收益增加,带动美国经济整体上涨。所以,美国没有理由强制要求人民币升值。
了妄唯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99 图3.3 大萧条可能这次发生
-
p118 chap4.1.3中美合作的背景(过去几十年的日美经济关系)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从2006年开始,首次对话由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时任美国财务部部长保...
-
chap4.1.4 中美的合作模式
-
chap4.1.5金融领域的中美合作
美国曾经发生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外界传闻其濒临破产。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美国非但没有破产...
-
chap4.2.3 中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目前中美的贸易关系与40多年前的日美贸易关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包括中国华为和当年日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