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干净的饮用水实实在在地挽救了几亿人的生命。经常洗手,好好保存食物,这些卫生措施都非常重要——和疫苗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讲究卫生也是保护自己不遭遇危险感染的重要防线,比如在全球疫情流行期间就是如此。咳嗽时用臂弯挡住嘴、经常且正确洗手、戴口罩等措施,为使用疫苗和药物等大规模干预手段赢得了时间。讲究卫生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自然也就缓解了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它能保护体弱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免疫功能不全者、接受化疗的人、遗传缺陷的人,等等. 人体和人体免疫系统跟那些生活在泥土里和周围植物上的微生物共同演化了几百万年。在本书开头我们说过,人体是一个生物圈,周围都是想要入侵的微小生物。但远不止如此,人体还是一套生态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伴生。其中有些是人体不想要但又摆脱不了、只能学着共存的,有些不好不坏,但许多都对人有直接的好处。这些共生微生物群体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来说,就像人体器官一样不可或缺。它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训练免疫系统。人刚出生时,免疫系统就好比一台新电脑。它有硬件和软件,理论上可以做许多事情。但它没有多少资料,也需要学习何时运行哪些程序,谁是敌人谁又可以容忍。在人幼年时,它从周围收集信息,从遇到 的微生物那里收集资料。它通过和微生物接触来收集资料,进而处理这些资料,借此完成训练。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微生物资料,免疫系统就无法充分学习,日后 出现过激反应、攻击花生或花粉等无害物质的风险就会增加。 不幸的是(你也可以觉得是幸运),现在大部分人都不再生活在农场里。现在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了那些和我们共同演化的丰富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我们把自己和各种自然环境隔绝了开来。这不是单个因素的结果,而是出于好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上个世纪,全球城市化急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了城市里。尽管并非所有城市都是混凝土丛林,但远离了包括各种小 生灵的自然环境,使微生物组成出现了巨大变化。从演化上看,这种改变是非常新近的,因为直到19世纪早期,绝大多数人口还住在乡村。同时,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电视、互联网等一众娱乐和信息技术的出 现,我们慢慢地越来越习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 在发达国家,“室内”指的是用各种加工材料建造出的人工环境,尽管这些加工材料不是完全无菌的,但它们之中的微生物和人类祖先所适应的那些完全不同,因而形成的也是迥异的生态系统。就像我们说过的,直到不久前,人类住的房子都还取材于木头、泥巴、茅草等天然材料,材料中都是免疫系统再熟悉不过的微生物。人类生活方式的种种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可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微生物环境的变迁和微生物组的发育不足,大约是在上世纪之内逐渐发生的。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离自然环境更远一点儿,微生物组多样性也就一代比一代更贫乏,后代也只能越继承越贫乏。渐渐的,发达国家居民的微生物组平均多样性就明显降低,比起仍保有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人来尤为明显。 那我们可以从这一章得到什么启发?起码每次上完厕所要洗手;要打扫房间,但别去消毒;好好清洁厨具。 也要让孩子们去森林里玩耍。
3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