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法国学派 皮埃尔·蒙特
乐手们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他权威而不霸道。"我不想跟着你们,所以你们得跟着我。"他这样说。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指挥棒技巧,站在指挥台上时几乎纹丝不动,他打拍的方式就像那些老派的法国乐队指挥。他的节拍有着超乎寻常的清晰、精准和松弛。斯特拉文斯基说过在他认识的所有指挥中,蒙特"最不屑于为了取悦观众而表演柔体健美操,他最关心的是给乐团清晰的信号"。他的曲库从贝多芬到当代作品无所不包,又是少有的几位指挥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极有说服力的法国指挥。对于这些作曲家,或是任何德国音乐,他可以达到震天响之外的任何效果。他从这些音乐中挖掘出了抒情的优雅和魅力,也没有牺牲力量。他和德国指挥的取径大相径庭,德国指挥更慢、更有力,音响更浑厚(除了富特文格勒),而蒙特总是希望并且达到了一种音响的透明感。他的耳朵从不犯错,他演出任何音乐都有一种轻快通灵的质感。 从许多方面来说,他的指挥艺术是给行家听的。蒙特从来没有引发过像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或者库塞维茨基制造出的狂热。他有点像比彻姆,总是过于文雅,维吉尔·汤姆森写到蒙特时也毫无新意,只是响应了全世界音乐家们的观点:"美丽的音乐织体……完美的平衡和融合……雄辩……透明。"蒙特曾经编写了一张给指挥的规则清单——八个"必须"和许多"不"。所有都反映了他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不要过度指挥,不要做不必要的噪音或姿势,不要在独奏乐段指挥独奏乐器,在麻烦的乐段不要故意盯着乐手们看,碰到明显是意外的错音时不要停。
在蒙特的音乐视野中,没有什么理论或是通神论。他只是把音符转化成音响。托斯卡尼尼做的是同样的事,但托斯卡尼尼的诠释强烈而有推动力,蒙特的诠释则内秀优雅,充满了妩媚和情感(但绝非无病呻吟)。他的指挥艺术总是充沛而自然,速度快且旋律线流畅连贯,细节清晰,他的品味恰到好处地引出了音乐的诗意,不会显得矫揉造作或多愁善感。"法国品味"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但如果它对音乐还有意义,那一定是用在皮埃尔·蒙特身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