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路历史中的沙岭
风物现状
北支的分水岭,向南可燕山山脉北支的分水岭,向南可见沟谷急剧下沉,谷中林木葱茏,黑河的上源就由其中的多条溪水构成。向北是微微倾斜的绿色田野,莜麦和土豆地如此开阔,连日来局促在山谷间的视线骤然间获得解放。难以相信,蒙古高原就这样静静地平铺在我们的眼前。 从沟门分水岭到小厂镇这一段,今日是连绵不断的农田,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漫长时期里,应该是河谷地带。从燕山北麓流出的溪水一路向北,沿途水量渐大,到沽源县城附近汇入滦河。这条河就是发源于冰山梁北麓,东行来到沙岭北坡,向北最终汇入滦河的葫芦河。沙岭至小厂镇地势下降明显,葫芦河河道应该深而且窄。过小厂镇之后地势平缓,葫芦河盘旋迂曲,形成巨大的沼泽和河谷草原,然后北流汇入囫囵诺尔,即元代的察罕脑儿。如今小厂镇以南的整个河谷上游早就开发为农田,从前的葫芦河河道被压缩成一条若有若无的沟渠。这条沟渠自南而北,串联起许多个村庄和乡镇,依稀保存着过去交通和水道网络的格局。从沟门向北,已无法想象当年溪流清澈、青草茂盛、骏马奔腾的美景。 引自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历史当中的沙岭:
有关元代辇路的各种资料都显示,沙岭捺钵(或写作纳钵)具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周伯琦说:“近沙岭则土山连亘,堆阜连络,惟青草而已。”所谓“土山”“堆阜”,指不生树木的山坡,没有树,只有青草,与此前长城地带的茂密森林形成极大反差。他又说:“地皆白沙,深没马足,故岭以是名。”沙岭得名于地表明显的细沙堆积,截然不同于此前的黄土堆积。沙取代了黄土,正是黄土高原过渡于蒙古高原的地貌特征之一。元代吴当写沙岭的诗句有:“沙岭风清宿雨多,白云如雪夜陂陀。涧泉十里九曲折,北向天边作御河。”作者注意到,发源于沙岭一带燕山北麓的“涧泉”,宛转北流,最终汇入“御河”(滦河)。 沙岭以北的草原风光,给所有初次从大都北行的江南文士以极深印象。周伯琦写道:“过此(沙岭)则朔漠,平川如掌,风物大不同矣。”王沂有诗云:“沙岭千层出,毡车一字齐。马衔青苜蓿,人唱白铜鞮。野旷青烟直,天遥落日低。”根据周伯琦的记录,他扈从元顺帝北巡的那一次,上都留守官员南下迎接皇帝的地方,就是沙岭捺钵。今中华书局标点本《金史》附录有《金史公文》,是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关于刻印新修《宋史》《辽史》和《金史》的圣旨,提到诏书发出的地点是“沙岭捺钵斡脱”(斡脱就是斡耳朵、斡鲁朵,Ordu,意思是“宫帐”),时间是至正五年四月十三日(1345年5月15日)。元帝两京巡幸,沿途不废公务,但只在重要的捺钵停留较久,处理的事务也较多。沙岭就是重要的捺钵之一。周伯琦在此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写初抵沙岭时所见没有森林的高山和沙质的地表,有这样的句子:“高岭横天出,炎天气候凉。白沙深没马,碧草浅连冈。”另一首则写从沙岭捺钵北行,所见的草原景色:“晴川平似掌,地势与天宽。烟草青无际,云冈影四团。” 沙岭在哪里呢?陈高华和史卫民在《元上都》里说:“应当在今沽源县丰源店乡附近。”这个判断没有错,只是还不够具体明确。以我们实地观察的印象,结合文献的描述,可以肯定,沙岭就在今丰源店乡沟门村、前坝村至后坝村之间。 有意思的是,波斯史家拉施特(Rashīd al-Dīn)《史集》记大都与上都之间的交通时,也提到这条辇路。余大钧、周建奇的中文译本(第二部,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24页)是这样写的:“还有一条沿着一处名为……的高地的道路,当走过了这个高地之后,一直到开平府城,就都是草原、草地和夏营地了。”这个没有被译出的地名,在Wheeler M. Thackston的英译本(哈佛大学近东系,1999年,第442页)中,被定为Singling。Singling应该就是沙岭。中译本说它是一个高地,英译本则说是一座低山,但意思其实差不多——从沟谷往北看,沙岭是一个高地;从北边向南看,比起同一山脉东西两侧的高峰来,沙岭只是一座低山。 ……X404的路东先后是前坝村和后坝村,这两三公里之间,就是元代沙岭捺钵所在。沟门与前坝之间的一小片樟子松,是如今这条路上最后的森林,大概在古代也是。从前坝村开始,正如周伯琦所说,“晴川平似掌”“碧草浅连冈”。 引自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再往前走,路边出现了大片的黄花苜蓿。苜蓿比油菜花和莜麦更引起我的兴趣。劳费尔(Berthold Laufer, 1874-1934)出版于1911年的《中国伊朗编》(Sino -Iranica )第一部分就写苜蓿,是一篇学识充沛的文字。他特别指出,汉文“苜蓿”应该是对费尔干纳语言而不是古波斯语言中该植物名称的音译。前面引元代王沂写沙岭的诗,有“马衔青苜蓿”之句,说明那时从沙岭向北的辇路上种植苜蓿。不知道元代蒙古草原南缘人工种植苜蓿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但无论大小,毕竟是一种农业行为。某种意义上,种植苜蓿对游牧人来说也是急需的,因为粮食布帛可以从南方运输,苜蓿却是当下和普遍的需求品。 引自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山西牧羊人:
这种游牧的最大优势,是穿越了南北气候带,用王士性的话,就是“冬月草枯,则麾羊而南,随地就牧”。当秋霜凋残了华北平原上的草木,他们继续南下,越过大别山、淮河一线,进入长江流域,那里即使到了深冬,仍会有浅浅的青草供应羊群。他们过年的地方,也就是所到最南的地方,在“楚中洞庭诸湖”。大概每年行程不定,或过江到洞庭湖区,或留在江北的洪湖、三冈湖、太白湖等湖区。这些湖区秋冬水量下降,露出大片滩地和沼泽,为青草所覆盖。羊群和牧羊人就这样在“诸湖左右泽薮”过年,迎接春天,等天气变热时,再往北走,即所谓“春深而回”。这样慢慢向北,夏天才回到山西老家。 引自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50人阅读
林空鹿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黑河河谷流夷的来源与发展
“滚水塘”,以温泉得名“滚水塘”,以温泉得名。地质学家解释说,这一带主要是受深断裂控制...
-
黑河上源风物一览与辇路东道路线猜测
附近的地形地貌 代还是莽莽苍苍的林地代还是莽莽苍苍的林地。合理的解释是,大概原来有树但后...
-
辇路历史中的沙岭
-
牛群头历史与诗文
牛群头地势 元代捺钵牛群头元代捺钵牛群头,并不位于241省道上,所以我们没有沿着这条主要公...
-
梳妆楼源流与辇路行进线路
梳妆楼是一座全砖横券无梁结构的建筑,形似一个方块,上端一个穹隆顶,与宋元时期中原传统建...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