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7 第三节 安西四镇时期
Simplelife (阅读,行走)
读过 碎叶
这一期为7-8世纪之交,属于唐高宗调露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前期。从调露元年(679)唐朝政府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叛乱之后,安西都护兼首任镇守使王方翼筑城碎叶,到开元七年(719)十姓可汗突骑施首领苏禄请居碎叶,首尾40年里,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先后归隶于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这40年是碎叶的鼎盛时期。根据碎叶城形制布局和建筑技法的变化,可将该段文化层定为中期,并比定为上述时期。这一期主要遗迹有4处:
王方翼衙署;伯恩施塔姆佛寺;第一佛寺(I号发掘点);第二佛寺(Ⅵ号发掘点)。
这是楚河流域民族、宗教、文化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时期,中亚地区内部的交流也随着佛教的传播、商业往来、联姻、战争等因素变得日益密切,碎叶城的布局式样也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这次改建在布局和建筑技法上都同前一期大相径庭,如果说第一期的形制规划和建筑技法具有强烈的粟特色彩,第二期则深受中原影响。
据文献记载,王方翼于公元679年“筑城碎叶”。这是碎叶城中的第一座汉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王方翼衙署的形制布局、建筑材料、土坯规格是本期新出现的,在中亚不见,其样式无疑来自东方(图4-5)。
该期在建筑技法上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突破,将当时在中亚常用的建筑技术-“垛泥法建筑”和土坯建筑交替使用。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第一佛寺、第二佛寺墙壁用这种方式砌筑。建筑技术一些总特点如下:墙台基用垛泥法建筑砌筑,垛泥墙台基上,砌7-8排土坯(规格为48x24x9厘米、44x22x8厘米),接着在它上面铺放同样宽度的垛泥墙,然后垛泥墙上面又铺土坯(图4-6)。
碎叶城中属于唐朝的纪念性建筑不少,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裴兴俭纪功碑、大云寺等。文献中“大云寺”的记载为碎叶城中大云寺的存在找出了依据。据文献资料,制定建造大云寺的令发布于公元690年十二月五日,这份敕令有效期间只限于自公元690年到705年之间,即武周时期。公元 692 年十二月八日,即唐朝取得胜利、复置四镇后,碎叶被列安西四镇(龟弦、疏勒、于阗、碎叶),属军级建置,主将称碎叶镇守使。所以,碎叶的大云寺只能建造于694年至705年之间,详见下文。科兹拉索夫挖掘的第一发掘点就是大云寺。碎叶第一佛寺出土壁画和佛塑像不多,这是早年被破坏又经改建的结果,作为佛寺该建筑群使用了50-60年。
除了大云寺之外,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两座佛寺:第二佛寺和伯恩施塔姆佛寺。这些佛寺的出现与来碎叶成边的大批唐军及其家眷和吐蕃人有密切关系。《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安西大都护下注称“有保大军,屯碎叶城。”碎叶城中还设有高级驻屯军建置。可能为了满足碎叶镇汉族官吏和内地汉兵宗教信仰之需要,大乘性质的佛寺自此以后逐渐增多。
失载于史的唐安西都护、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杜怀宝为其亡父母冥福所刻造像碑杜怀宝碑沉沦于历史之后,重见天日。它发现于伯恩施塔姆佛寺遗址。根据这一点,吉尔吉斯斯坦学者认为,伯恩施塔姆佛寺建造于公元7世纪下半叶,即公元679年之后。第二佛寺遗址附近发现被疑为裴行俭纪功碑残石,这儿可能是佛教徒墓地。根据此残石,我们将第二佛寺断代为唐安西四镇时期,即7-8世纪。碎叶此时及后来出现的中原佛教遗物和唐代钱币,应是自中原地区西来的僧俗和汉兵带来的。据钱币学家喀梅歇夫考证,按钱铭和其他特点,碎叶出土的开元通宝属于公元660年至760年之间②。1953-1954年,在子城还出土两枚开元通宝。
Simplelif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楚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距海洋远,距沙漠近,呈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属温带,一年四季分明...
-
P147 第三节 安西四镇时期
-
P150 第四节 突骑施-葛逻禄-喀喇汗王朝时期
这一期为8世纪上半叶至11世纪中叶以前,属于晚期。从719年突骑施汗国接管了唐濛池都护府辖境,...
-
P235
碎叶第二景教堂的发现证明,尽管10-11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亚早已取得统治地位,但是景教在碎叶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