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BWV八核 (我是伪君子,伪读书人)
《存有与时间》对当代欧陆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称为主体性的消失。这是说,人失去作为主体(subject)的意义。若能把握这个概念,可帮助我们理解《存有与时间》一书。 引自 大陆版跋 339 海德格尔反对人是自我主导或自我主宰的思考者,亦即反对人是主体,也因此扬弃了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及由此导致的二元区分。我们可以说,《存有与时间》是要更深入探讨人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人不是现代哲学以来所说的心灵、主体性、意识或精神等。他自创一个词汇,称为Dasein。本书译作“此有”。Da-sein的基本意义是存有(Sein)在这里(Da)。换言之,存有显示在人这里,且人理解它。不过,人理解存有,不是因为他具有心灵,靠心灵的活动进行理解。人不是心灵,因为人的存有不是实体。海德格尔认为,Dasein的本性是存在(Existenz)。@存在不是指Dasein。是活着的实体。存在的文字结构是ex-ist,ex”是超出的意义,而此有的超出是指它超出存有者(Seiendes)到达存有去,而“到达存有”亦即理解存有,因此,存在的基本意义是理解,而且是理解存有。 引自 大陆版跋 339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性是存在。存在是指超出自己到达世界去理解它。存在的基本意义是理解,但不是自我主导的理解,而是对存有和存有者开放的理解。①人一旦放弃主导,反过来成为开放性,则主体性消失。主体性的消失,也是客体性的消失,主客二元对立的消失和实体性的消失。人与世界再度回到统一的源初状态。由此,无论人、事物和世界,都以源初的模式显示出来。对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而言,这是真理的呈现。 引自 大陆版跋 339 读者若要理解《存有与时间》,请务必熟读原书第 7节的现象学和真理概念。从对现象学的分析,读者可以明白人如何让出他的主导性,以致主体性的消失。然后明白真理不是由人规定,而是事物本身的显示。 引自 大陆版跋 339
37人阅读
BWV八核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A note
C1导论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必须放弃符应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ce)的真理观。①真理的意...
-
跋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