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溢出洞窟的妙音丨顾春芳
流动和飘逸:中国飞天的美感形成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有不少关于神仙的传说,神仙的典型特征就是会飞。天上、山里、水中都住着仙人。在古代中国,成仙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人们认为死后最好的归宿就是升天,最好的生活也是神仙般的生活。在《太平御览》里就有“飞行云中,神话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的记载。庄子《逍遥游》里提到,列子可以御风而行;屈原在《离骚》里也描写了像神仙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驾龙驭凤、载云逾水的人物。汉画像石中也有大量人与动物飞翔的图像。这些既成的中华美学观念,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对神仙也有独特的表现。曹植的《洛神赋》描绘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好姿态。南朝画像石中,不乏飞翔着的仙人和灵兽。在唐代,“诗仙”李白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样的诗句,充分地体现了天人自由自在的姿态。 引自 聆听:溢出洞窟的妙音丨顾春芳
68人阅读
不夜侯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观摩:气韵生动的敦煌彩塑群丨何 鄂
另一身是唐代第194窟龛内南侧的菩萨像。唐代流传有“宫娃如菩萨”的说法,其实应当说“菩萨如...
-
观摩:气韵生动的敦煌彩塑群丨何 鄂
请大家注意这尊佛像的比例。古代民间艺术家有个流传下来的口诀,“立七坐五盘三半”,意思是...
-
聆听:溢出洞窟的妙音丨顾春芳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