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
保持头脑的开放性 举个例子。微信刚刚崛起的时候,如果一个企业的公关人员想,微信公众号这个东西不错,我怎么能利用好它为我们公司做公关宣传呢?这条路基本是不通的。那么反过来想,微信公众号崛起,会成就什么行业?会成就自媒体?那辞职去干自媒体。这才叫抓住新机会。 这是一种认知。但是,还有一种相反的认知方式。不管外界潮起潮落、风来风去,我不动,我只在我的分工里不断精进。 按照这个认知,面对新机会新风潮,重要的不是去凑热闹,而是继续保持自己在原有分工中的优势,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区块链真那么神奇,一边了解,一边等待,等它成熟了,拿来就用,完全来得及。 2024/10/31 发表想法 很有启发 原文:这不是和稀泥,这是现代社会给我们这代人的馈赠,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已经没有什么必然的对错了。 学会和随机性打交道 在如此大的数据量下,出现某名球员的若干次连续命中,就像扔硬币连续多次正面朝上,也就是所谓“手热”,这就是典型的随机现象。如果没出现,那才是怪事。但是,不管看起来多有规律,这背后还是随机的,是捕捉不到所谓的规律的。 做知识的游牧民族 很多人都说,学习就应该系统地去学,这么零零碎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地了解一个门类的知识,有用吗?我现在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有用,而且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胡适先生说得好,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知识大迁移,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塞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类比,狐狸和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事,而狐狸知道很多。传统社会显然是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啊。像狐狸一样东张西望的人,虽然样样都通,但是样样稀松。传统社会并不鼓励这种学习方式。比如一个数码工程师,业余爱下围棋。但是围棋下得再好,对他的工资和职业竞争力有什么帮助?搞不好,还落得个玩物丧志的骂名。 没错,这本书的主张就是,除了专长之外,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一知半解就好,不用系统,不用深入。这就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片段知识帮助我们完成判断升维的案例。 突破“元无知” 第一个方法,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也是零星知识的最好的线头。 什么时候该孤注一掷 所有的选择难题,本质上都是视野狭窄带来的。偏好不够用了,那就看看概率。概率不够用了,那就看看运气。运气也看不清了,那就看看公共利益。甚至公共利益也看不清,那就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后门啊,这就是这个世界内含的一个逻辑悖论。这个世界就是靠这个后门和逻辑悖论来完成结构更替,避免被锁死,避免已经享有优势的人持续享有优势。 每个人的资源和禀赋不一样,也就是说,成功的概率不一样,就分化了。有的人会更多地利用概率躲过不确定性,这就是学霸的道路;有的人躲过概率更多地拥抱不确定性,这就是创业者的道路。各得其所,大家都有机会。 从公司的利益来看,确实各有利弊,无从决策。那就跳出来,跳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再来看怎么选。这样选,即使错了,客观上也是增进了群体的利益,群体的利益,多多少少还是会回馈到个体的身上。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唱高调,但是,我们不妨想想,如果一家企业在面临重大选择的关头,一直是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来 为什么要做一个“斯多葛” 派最重要的心法:“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如朝露。”就是说,我们所爱像朝露一样转瞬即逝。 再比如,作家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正是通过这句话能证明,罗曼·罗兰肯定是一个斯多葛,心法相通嘛。 谁是最“愚昧”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推论。为什么?因为这句话,不是在争言论自由,这是在否定人类社会繁荣的基本前提,那就是社会分工。 工具产生的真正意义 技术的演进,不是单维度地增强人的力量,而是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在其他维度上对我们猛推一把。5G移动通信一旦商用,可能会让物联网变成现实,可能会大大加速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可能让人工智能真正大爆发。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法预测。 意义炼金术 意义不是每一个人内心里愿意相信什么,它不是个体现象。意义是一个网络现象。它是人和人之间的主观约定。信了,就参与到这个网络的社会合作里来;不信,不是更接近真理,这是主动把自己从社会网络里给开除了。 认识“意义”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高,他会发现,成功的概率几乎等于零。很多事都是这样,如果一开始就未卜先知地知道了整个全局,一个理智的人,一开始就会放弃了。 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思考人生,那他能得到的最准确的认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一定会死亡。如果一直保持绝对的清醒,我们会意识到,不管怎么努力,最后也会死,终究是一场空,那我们还会努力吗?如果真这样想,这就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因此抑郁症也获得了一个称号:获得性意义系统丧失综合征。 未来不迎,现在不杂,过往不恋。表面看,这句话没毛病,就是说要专注于当下。 迷信有什么用 事实上,迷信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迷信还是一种策略,它是某些人应对复杂状况的一种特殊手段和策略。 对付它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升级认知,用智慧把握它;第二个恰恰相反,缩窄认知,用一个迷信屏蔽它。这个世界上,牛人和傻人,各有各的福分和机缘,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具备模型化思维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墨家就特别讲究节俭,吃穿住用都很简单。“摩顶放踵”这个成语就起源于墨家文化,意思是从头到脚都被生活磨伤了,不辞劳苦,这是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状态。 立体思维与线性思维的区别 红酒有利于健康的真正原因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都比较有钱,社会层次也比较高。人更有钱,就能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更多的体育锻炼条件,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等等。让他们更健康的是这些条件,而不是红酒。 但人类的一项独特能力,计算机暂时还无能为力,这就是立体思维:在分散的、看似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洞察深入、隐秘、内在的因果联系。 黑匣子思维为什么很重要 通过对173号航班的黑匣子进行分析,专家们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人在紧急状态下,会感到时间变慢,操作者觉得时间足够,可事实上时间已经耗尽。 检讨错误、反省自己,这是理性给予人类的最好礼物,作为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错误,并主动建立一个光明球场,通过清晰的参照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学习卡尔·萨根创建概念、建立形象 看看吧,看看这个淡蓝色的小点,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听说过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都只发生在这一个微小的蓝点上。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眼光和想象力局限在这么小的一个小点上呢?在你的身边,有这么一群人,耗尽自己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才华,努力让人类走到更远的地方,你难道不觉得幸运吗?他们不应该受到尊敬吗? 同构学习法更能接近事物本来的面目 总结一下,这一篇介绍的“同构学习法”,一共有三个用处:第一,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第二,理解其他领域的难点;第三,揭开其他领域被隐藏的秘密。 从单纯问题到棘手问题 怎么解决棘手问题呢?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棘手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它也许根本就解决不了,只能应付,要做好与它长期共处的准备。 殊不知,那些顶着骂名,从来没做过一件快意事,小心翼翼永远不敢用力过猛,明知根本就没有什么胜利的彼岸等着他,还在那儿吭哧吭哧地维持着局面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组建“内心董事会”处理棘手问题 两百年前,奥匈帝国的首相梅特涅就说过一句话,政治学最伟大的价值,就在于清晰判断各方的利益。怎么清晰判断?就让他坐到你内心的董事会上嘛。 故事思维——什么是故事思维 你以为多元化是企业主动追求的?它实际上是没办法、被业绩增长的要求逼着往前走的结果。只要是你不熟悉的领域,你就是一个弱者。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这样的特点,它刚开始成功,获取了巨大的流量,它想继续在主营业务上保持增长就很困难了,就要开始思考能不能把一些其他领域的产品放到流量中获得新的增长点。 故事思维——强者与规则 强者制定的规则一定不是显规则,也不是潜规则,而是一种软规则。软规则的体现方式通常就是道德,或者是各种舆论化的评价 30年来这种声音一直在飘荡,中国制造业虽然一直在打烂泥战,但创新能力一直在提高,请问怎么解释呢?整个市场经济它自有平衡机制,不需要你有这种道德上的操心 故事思维——摆脱故事思维
我个人遵守的道德边界非常清晰,如果强制他人就是不道德,如果我没有强制他人,我在我的自由意愿下进行选择,比如说我爱抽烟,只要我没有逼着我的同事去抽二手烟,我觉得这就是道德的。这是我个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的价值观导致的分野,当然这件事情没有固定的标准。
什么是会工作
· 先说一遍这“六性”,分别是稳定性、适应性、安全性、保障性、维修性和测试性。下面我们一个个地对照着说。
· 靠谱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你会搞关系吗
· 一个会搞关系的人,其实需要的不是所谓的高情商,也不是讨好别人,而是有让别人觉得舒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好奇心和跨界学习能力。如何做到不需要讨好谁,你也能在一个复杂的关系世界中获得自由?
· 皇上也可以在最恰当的时机干预一切,连接两个人,让他们合作,或者让他们争斗。本质上,权力就是这么回事儿。
怎样说服他人
· 胡长白老师从这段话里,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最高主题、最低主题和中间主题。
· 比如雅典奥运会,它的主题是“回家”。你看,短短一个词里面,既有奥运会回到自己的发祥地、自己家园的最高主题;也包含有每个人眷念家园的最低主题;当然,还有号召大家到雅典看看,这个具体行动的中间主题。这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 我看过一篇文章,介绍日本人总结的经验,说所有服务业想提升品质就是三个方向——郑重程度、速度和亲切程度。
FBI怎么和恐怖分子谈判
· 归纳一下,如果你只有同理心,你可能会吃亏,可能会丢失目标,可能会在旁观者眼里显得没有魅力。
· 把对方的情绪说出来,你反而能占据谈判的主导地位。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 现在社会的竞争,其实很多时候已经不再表现为实力之间的比拼,而是表现在准备工作的比拼上。准备工作,就是把实力聚起来放在一个点上。
你懂得利用信用网络吗
· 但是通过经营一层层的信用网络,不是爬山,而是登塔,一层层地向上攀登,这条道路仍然通畅。
被误解的舒适区
· 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有一个要跨越天堑的过程。
怎样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 回到我们这一篇的题目,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当别人在用标签谈论事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事实;当别人在用抽象的方法认知外界的时候,我们回到具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