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权威的服从(十一)
在代理状态下,个人的道德判断被大幅度抑制,但是足够强大的震动可能会影响这种状态的持续)。实验室中的代理状态就像打盹儿,而强大的国家政府权威体系,则是深度睡眠。 ...... 从一个纯粹量化的标准来看,下面这两种行为中——向城市扔下炮弹杀死成千上万的人,用石头重击并杀害一个人,前者更邪恶。但从心理的角度而言,做出后一个行动的难度却更大。距离、时间和物理障碍抵消了道德感。 ...... 躲避可以帮助受试者屏蔽不愉快事件,而“否认”(denial)则会通过思维机制,拒绝显而易见的证据,从而减轻紧张感,为各种事件得出一个更加宽慰的解释。 ...... 以上描述了几个减轻紧张的机制:躲避、否认、身体转换、最小服从、欺骗、寻求社会安慰、指责受害者、毫无实际作用的异议。不同的机制对应着不同的紧张源,比如躲避减轻身体上的反应,欺骗、最小服从和异议保护了个人形象,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这些机制都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通过这些方式,受试者所感受到的冲突会降到可以忍受的水平,从而保持与权威之间的关系。 ...... 内在怀疑、外化怀疑、异议、威胁、反抗,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少数受试者可以坚持到这个最终结果。这并不是一个负面结果,与消极的服从相比,反抗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这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强大力量进行的反击。反抗行为需要集中内在的资源,这种转变超越了受试者内在的关注点,不再只是进行礼貌的口头交流,而是将其付诸行动。但与此同时,这个行为也付出了高昂的精神成本。 引自 第十二章紧张与反抗 服从的本质是:一个人做出的行为,并不源于他自己的动机,而是源自处于社会等级更高位置者的动机体系。 引自 第十三章另一种理论:攻击性是关键吗? 服从是一个心理程序,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简单情境的研究,抓住它的本质,在这个情境中,合法权威命令一个人去伤害另一个人。无论是实验受试者还是纳粹时代的德国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境,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相似的心理调整。 ...... 服从实验从根本上关注的是:普通人服从命令而做出的普通、日常的破坏行为。 引自 第十四章实验方法的问题
30人阅读
一只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对权威的服从(九)
与原始社会相比,现代社会还多了一个特征:教导个体对非人格化的(impersonal)权威作出反应。...
-
对权威的服从(十)
个体经常会将权威看做一种抽象的力量,其支配能力超越了人的意愿或欲望。从某种程度来说,权...
-
对权威的服从(十一)
-
对权威的服从(十二)
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变成权威的代理,成为毁灭过程中的工具,这些年轻人与他们没有任何...
-
对权威的服从(十三)
对服从实验另外一个批判观点是:“受试者今后很可能无法……再信任成人权威。”但是,主试并...
> 查看全部1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