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 3 4 5 6 7
徐文兵:我们以前炖猪肉都用什么?八角。而现在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是一种叫达菲的药,它的主要成分是从哪儿提炼出来的?八角!对付湿浊之症状,就得用八角来消除它的阴寒之性。
炖猪肉为什么用八角?因为可以消除它的阴寒之性,对付湿浊之症状。
梁冬:猪肉烤着吃比较好一点。
徐文兵:在特殊情况下,猪肉除了烤着吃以外,还可以加佐料,比如用八角的温性来中和猪肉的凉性。相反,懂得做菜的人,做羊肉的时候切忌放八角。因为这样会热上加热,而且做出来还不好吃。做羊肉很简单,用点葱、姜、萝卜,加点盐,清炖最好。用葱、姜、萝卜是为什么?去羊肉的膻味。现在的羊肉改良了,不那么膻了,你拿盐水炖,出来就是一锅好羊肉。相反,吃鱼的时候,你必须得放特别辛、特别温的药,比如说桂皮、八角,这样做出来才好吃。为什么好吃?因为符合你的天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梁冬:吃点儿别的什么肉,能改善这样一个湿热的状况呢?
徐文兵:湿热本身就不该吃肉, 这时候就应该熬上砖茶喝。所以,我们要学学那些吃肉、吃油腻多的人的养生方法,熬壶砖茶喝,再在里面稍微加点盐(因为光喝砖茶容易涩),防止体液流失太多。我建议大家,有热的话,要吃一点清心火的东西,比如说炒点苦瓜吃、用莲子心泡点水,或者干脆就弄点黄连。如果你体内有湿,一是要忌口,不要再吃那些湿气重的食物,比如说肉类。再一个,水果还没有下来的时候,不要吃。我反对吃不应季的水果。那吃点什么?粘腻不清的东西?它反义词是干爽。所以要多吃点烤的东西,比如说锅巴、饭焦、烤馒头片。
徐文兵:我们也可以把脆生生的青菜,用蒜茸炒或者直接清炒,如果不喜欢油,就白水一焯。广东人经常是白水焯个生菜,挺好吃的,这些都是清热的。
如果能摘点野菜,比如说苦菜、蒲公英、紫花地丁,那就更好。当我们处在湿和热,也就是太阴湿土加上少阴君火的阶段,而下一个阶段就是从5月21日到7月22日,这时候,两个太阴湿土叠在一块儿了,湿上加湿,这时大家一定要保持外面的干燥和肠胃的干爽。如果端午节快到了,我建议大家少吃粽子。应该去采点艾叶,弄点菖蒲,菖蒲就是一味特别好的去痰、浊、湿的药。
梁冬:菖蒲怎么弄呢?
徐文兵:弄点菖蒲的根、叶,然后熬成茶喝。那个粽子就别吃了,又粘又腻不好消化。
所以,秋冬养阴的第一步就是吃些水果来润燥。你看,柿饼的霜就能治干咳。真正讲究的人都是吃来年的柿子,把当年收的柿子放在地窖里,第二年的秋天才拿出来吃,那会儿的柿子那涩劲就全没了。柿子如果刚收下来,它里面有一种鞣酸,一是能润燥生津,望梅止渴;另外,它有收敛性,一收敛就会形成一种结石在胃里,把胃都给吃硬了。可是吃来年的柿子,就没有这种涩劲,完全就是润肺了。
徐文兵:在夏天,我们一定要吃姜,因为夏天人体的阳气是发散在外的。相当于前方战事紧,后方的军力就有点空虚了。敌人要是这会儿乘虚而入,再去伤你肠胃的话,就是“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手太阳小肠本来是赤肠,结果给闹成冰块儿的话,那就完蛋了。到了冬天,绝对是补益的时机到了。大家都说冬天要进补,我说冬天要进益。燕窝、海参、蘑菇等这些阴寒的东西,什么时候吃最好?冬天,这会儿正好是养阴的时候。
夏天绝对不适合去炖一锅蘑菇汤来吃。首先这叫水土不服。水土不服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你到外地吃,一是你在本地把外地的东西拿来吃。
梁冬:“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徐文兵:万物,不光是人。沉浮,阳气生起来叫浮,你看,给同一个人号脉,同样是桡动脉这个位置,冬天的时候,你得用点劲儿才能摸出来,因为他的阳气收敛进去了。到了春天,它又浮起来了,稍微一搭就摸到了。所以人体气的变化,古人叫它沉浮。春夏的时候,阳气浮起来了,嚣张地发散出去,表露出来;到冬天,阳气就收敛进去了。
梁冬:冬天脉浮在外面的话,说明什么?
徐文兵:死了。我小时候背过《濒湖脉学》。大家都知道,李时珍写有《本草纲目》。但他对中医的贡献,有比《本草纲目》更大的。
他写了本书叫《奇经八脉考》。平常中医用的脉都是十二正经,肝、心、脾、肺、肾、心包,再加上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只有那些道家修炼过后才能打通的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走的是元气,它对唤醒人的自愈潜能的影响太大了。可是从《黄帝内经》以后,奇经八脉是怎么走的,有多少个穴,慢慢地都失传了。
到了明朝,李时珍说了一句话,他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就是说古代人说的这些经络,是那些大巫、大医们在观察自己的时候体会出来的感觉,他们记载的肯定不是错的。只是我们现在人的功能都退化了。
其实人类是一部退化史,不是进化史。你看,有了手机后,你还记你朋友的电话吗?有了GPS后,你脑子里还有地图吗?我们人类对这些东西越来越依赖,结果就是我们的本能越来越退化。后来李时珍写了一本书叫《奇经八脉考》,他把失传的奇经八脉,任脉、督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带脉、冲脉重新总结出来。所以跟着李时珍学医的话,我们等于又重新回到了中国那种本原道家的医学境界。
徐文兵:当然是道家了。第二,李时珍还写了一本书,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叫《濒湖脉学》。他把历史上记载的二十七种脉象以歌诀的形式写了下来。比如说我们刚说到的浮脉,他说“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轻轻一摸就能摸到。“三秋得令知无恙”就是说,在春、夏、秋这三季,我们都有可能摸到浮脉。唯有一季是摸不到浮脉的,那就是冬天,因为它藏进去了。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一个病了很久的人,脉突然浮起来了,那就是真阳外越,元神快走了,快回光返照了。这是李时珍的原话。现在很多人想学中医,那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我的“启蒙老师”——李时珍写的《濒湖脉学》。为什么叫《濒湖脉学》,因为李时珍到晚年自号“濒湖老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