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 该怎么遵循道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什么意思呢?老子认为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最重要要做到无为,就是别管,不要对民众施加自己的意志,民众自己就会自然地蓬勃发展。那么圣人喜好清净,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到达正也就是道的状态。圣人没什么要做的事,不滥用名利,人民自然就能有所积累,富裕起来他就安定。圣人收敛自己的欲望,那么民众也就会归于淳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一些不好的习气。 圣人怎么治理国家呢?老子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和烹制饭菜、小鱼是一样的。有做饭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说煎鱼的时候最忌讳的是随意地翻动,越勤快乱翻,那个鱼就变得碎碎的,就没法吃了。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也是这样,你法令颁布得越勤快、越密集,老百姓越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遵守哪一条,法律权威反而失去了,国家自然治理不好。很多时候成事的关键往往不在于领导者做了什么,而恰恰是他不做什么。只有领导者收敛自己的意志,减少主观的干扰,道才能够在组织内通行,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不妄加作为就自然而然,没什么治理不好的国家,这就叫无为而治。 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遵循道呢?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就给你们三个宝贝,你要记住: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了这三宝,人们就可以理解并接近道了。
第一个宝贝就是慈,慈是对待别人的态度,叫作成就他人。老子解释说夫慈故能勇,有了成就他人、保护他人免受伤害的那颗心,你才能够具有莫大的勇气。比如那个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有时候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这个叫作慈。 第二个是俭,俭就是收敛,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向外求。孔子也提倡俭,说节用而爱人,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俭,它是珍惜物品,不要拥有不需要的东西,要物尽其用。但老子的俭范围更宽广,他认为要减少对身外之物的欲望。在书里,老子就问了世人三个问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我们都来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在心中给出自己的答案。你可以在评论区里敲出来,说声名与身体哪一个跟你更亲近?身体和财物哪一个对你更重要呢?得到和失去哪一个让你更困扰?
我们来想一想,就比起财物——这叫身外之物,显然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宝贵。但是现实生活中,你真的更看重生命吗?我们往往能看到新闻,为了谋财、为了谋一个事情、为了谋一个名声而丧命的人,从古至今源源不断。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得失呢?有很多东西我们可能一生都不会得到,因为没有得到,老子认为那你就不会为它忧心,但得到了又失去了,你就会痛彻心扉。所以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只有懂得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地放纵欲望,才是长远恒久之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俭,节制欲望,放弃那些不必要的追求,这样才能够成就广大。 第三个宝贝叫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一说故能为成器长),就是不把自己的意志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这样才能够领导大家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在《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说西晋有一个富豪叫作石崇,这个人富可敌国。那有一次石崇就跟皇帝的外甥王恺斗富,那皇帝曾经赐给王恺一株罕见的大珊瑚,王恺说斗富我就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炫耀一下。结果石崇看了看,就故意把这个珊瑚推倒打碎了,说我赔你一个吧。结果石崇就拿出了一个比碎掉那个还大的珊瑚,这说明什么呢?就是石崇的东西比皇帝家的还好。最终他就因为炫富,然后引起别人的嫉妒、觊觎,最后全家被杀。 所以老子说招来太多的赞美不一定是好事,美玉又美丽又稀少,但是质地脆弱,只能被少数人把玩。石头虽然粗糙数量众多,但是用处极大,利泽天下人。因此老子就告诉大家说不一定非要做尊贵的玉石,我们可以做朴实的石头。那以上这三个宝贝就是老子给大家的生活建议,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雪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守住自己,划好边界,不被外界干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说生成万物而不占有它们,成就万物而不掌控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
-
什么是“道”所以道和水的共通点就在于这里,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当你不争、当你无欲、当你无求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没有边界的,你是不被局限的
道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那么老子怎么来解释道呢?《道德经》里就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
-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 该怎么遵循道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