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
什么是国内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呢?一些宏观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数量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真实经济活动,这同时可能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从经济现象看,这表现为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低通货膨胀,经济学将之描述为菲利普斯曲线。从到日前为止的中国数据来看,真实经济活动水平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必定有因果关系。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解决目前市场疲软问题的办法是增加货币供给。很多人是希望运用财政政策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和起作用的还是增加货币数量。仅仅依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就一定能启动经济吗?可以举一个反例说明并非如此。1990-1991年,中国市场极为疲软,这是中国宏观经济史上可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相比的一件大事。但1990-1991年的中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了20%。就货币数量而言,这应该给经济增长创造了极为宽松的环境。但经济却仍然出现了萧条,由此可见货币供给量变动不是国内需求变动的根本原因。在关于中国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的简单讨论中,被漏掉的变量是利率。 是真实利率的波动而不是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导致了真实经济的波动。纵观中国经济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一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三次真实利率的大波动,从而带来了经济的三次相对衰退:1981-1982年,1990-1991年,以及1997年到现在。在名义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三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使得真实利率大幅度提高,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严重不足,最终造成市场疲软与经济滑坡。由于在名义利率一定时,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变化,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通货膨胀率下降(传统的看法认为这是货币供给率下降的结果)与经济衰退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经济处于低谷的时期,真实利率无一例外地偏高,一般都在6%以上。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开放或者半开放的国家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5%以上的税后存款利率。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大举借债,80年代利率变高以后,其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到现在经济仍然没有完全复苏。美国平均真实利率(按一年期存款计算)约为2%~3%,如果以此为标准,中国应为一个多百分点。中国应更低一点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所得税问题。中国财政和存款利息免征所得税,若比较税后真实利率,两者就是基本相等的。 * 引自第18页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