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凡勃伦的经济学说
托斯丹·本德·凡勃伦(1857-1929)是美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制度学派创始人。其老师是边际效用学派首领克拉克。
著作包括《论1837年恐慌》《有闲阶级论》(1899)《企业论》(1904)《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1923)
制度学派在1920-30年代达到顶峰,一些成员参与了罗斯福新政。
背景: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20世纪初成为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同时反垄断反剥削的工人运动愈演愈烈,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积极寻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新方法。凡勃伦认为,19世纪中叶前的经济学说都建立在享乐主义心理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上,事实上,自由竞争并不能自发地和谐地调节社会经济、促进财富生产,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不一致。凡勃伦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经济制度,制度由思想和习惯形成,根本上来源于人类本能,不断自我演进。
制度重点在于两类:①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制度(来自人类的虚荣本能),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的工具供给(来自人类的工作本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二者分别表现为企业经营和机器方法。
本能分三类:①父母的天性,②工作的本能,③随便的好奇心;
人类历史分四段:①野蛮时代,②未开化时代,③手工业时代,④机器方法时代。
评论:凡勃伦把制度分析变成了心理分析,中间又包含着人种学、文化史、生物学、自然历史、宗教等,总的来说是一锅大杂烩。
Q:社会经济制度是什么?A:是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凡勃伦反对这一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主观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原因,把制度归结为人们主观心理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
Q:凡勃伦的制度学派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关系?A:都从心理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经济现象,都强调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和考察制度的历史进化过程。笔者认为凡勃伦的制度学派是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在美国的一个变种。
凡勃伦解释资本主义制度:生产上进入了机器时代,机器使工业变成高度复杂的完整有机体,要求标准化和高度精确。工业制度能够无限制进行物品的生产,财产所有权即资本所有权。企业目的和结果是财富的积累。问题在于,工业和企业之间有矛盾(工业和企业之间的矛盾是凡勃伦经济理论分析的主题),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
❀对工业和企业矛盾的解释:①工业的生产者受机器生产的训练,从因果关系来观察物质和解释事实/*唯物主义者*/,因而逐渐摆脱习俗和道德标准的影响,不讲道德、不讲爱国/*这个跳跃有点大但是可以理解*/;②商人受利害损益的影响,思想习惯来自过去的习俗/*虽然理解但不赞同*/;③凡勃伦在《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一书中认为现代的主要工业已经联合起来,同时被银行操纵;一边谴责“不在所有者”控制了一切权利,阻碍了工业生产,一边吹嘘垄断组织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到稳定作用。/*可以理解,适当削减生产以维护稳定*/
❀工业和企业矛盾的表现:①生产只服从于资本家的利欲,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②资本主义市场日益缩小,企业长期开工不足;(但是凡勃伦认为原因在于工业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对立,根源是思想习惯的不同;实际上,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确实以阶级斗争史观看更合适,但是啊,苏联的实践说明计划经济还是避免不了低效,解决不了矛盾。如果能架构出可行制度并将其落地,就难能可贵*/)
❀凡勃伦提出的缓解/解决矛盾的改良方法(来自《工程师和价格制度》):经济控制权由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织起来的“技术人员委员会”掌握,以代替企业经营的统治。
❀凡勃伦的错误:抹杀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的对抗关系,认为两者都是既得利益者,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是商业性质的竞争,同时认为科学技术人员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工程师红利”“科研民工”和“土木牛马”已经反驳了这种看法*/,实际上,科学技术人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常为资产阶级服务,因此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在反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这本1964年出的内部读物还是带有时代局限,那时候科学技术人员稀缺,因此被高工资收买,但是现在博士依然当牛马,科学技术人员和流水线工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凡勃伦把资产阶级分成两大阶级:一是物质生产者,如工程师、技术员、科学家和工人;二是有所有权的人,如老板、经理和商品推销员。早期财产所有者通常亲自监督工厂生产,兼做技术专家和商人,但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生产和财务分离。
企业依靠价格制度获得优厚利润,为获得最大利润,企业界广泛存在着欺诈/*本质是信息不对等*/。在机器应用的初期,货物价格低廉,市场扩大,此时是剧烈的自由竞争;之后技术急速进步,产品大增,市场却扩张到极限,此时价格竞争逐渐消失,商人企图以限制产量保全利润,引发企业合并,出现托拉斯和垄断。
本书的脉络:
第一章《序言》:野蛮时代不存在经济特权和业务分化,不存在“有闲阶级”。从一些部落初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中,可以看到“有闲阶级”萌芽(出现了男女分工、生产业务和非生产业务区分、身份差别;政治、战争、宗教、信仰、运动比赛这些非生产性业务逐渐归上层阶级掌握,生产性业务由下层阶级担任)从原始社会和平的生活习惯转变为好战的生活习惯后,侵占/战争成为重要因素,因而产生了侵占/劳役的职能划分,阶级出现。
第二章《金钱的竞赛》:财产私有制出现,更多的财产意味着比社会中其他人更有优势,更被尊敬,“有闲阶级”出现(凡勃伦认为占有财产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
第三章《明显有闲》:“有闲阶级”的心理和劳动阶级已经不同了,“有闲阶级”认为参加劳动不体面,不劳动才显得自己比别人优越。他们从事没有实际作用的行为,如学习礼仪、讲究修养等。
第四章《明显消费》:经济上占优势的阶级出于展示自己不同而进行浪费性消费,产生了不事生产的主妇和仆从、门客等“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第五章《金钱的生活水准》:为了显示高人一等,“有闲阶级”总是提高消费水平。
第六章《金钱的爱好准则》:财产私有制下,金钱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宗教、美学、实用性都以金钱为目的。
第七章《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有闲阶级”在服装上极力奢侈并互相攀比,以夸耀财富,表现自己有闲和浪费性消费。
第八章《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
第九章《古代遗风的保持》:两章合一起,说明当前制度和工业发展已经不相适应,人们总想保留原有的思想和习惯,因而制度改革引起了有闲阶级和贫困阶级的“保守主义的阻挠”。凡勃伦从遗传和自然淘汰角度解释现代社会中的有闲阶级的性格怎样从远古流传下来。分析金钱制度形成的有闲阶级的性格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
之后几章:现代社会中的政治职务、好斗的气质、体育竞赛、爱好赌博、信仰命运、宗教迷信和对高等学识的研究都是同金钱制度相联系的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有闲阶级”的素质和特性,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工业阶级没有。
列宁认为的阶级:所謂阶級,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資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阶級,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們在一定社会經济結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笔者的评论:“有闲阶级”是被捏造出来的,凡勃伦以有闲阶级和工业阶级的差异偷换概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凡勃伦的结论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等待人们的思想、习惯和心理逐渐改变,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都没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