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
契丹与中原的关系,亦是相当密切的。早在北魏、隋时,契丹即与上达改权有着贸易、政治往来。唐时在契丹故地设州府管辖。五代,契丹助后唐石敬瑭建后晋,旋又灭后晋建后汉,并占据原中原王朝属地燕云十六州。从某种程度上说,契丹影响了五代时期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当时中原王朝的更替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原割据势力必得仰仗的外部力量”。后汉、后周均因试图收复燕云地区而与契丹发动战争。收复的努力一直延续至宋太祖、太宗时期,而仍以中原王朝的失败告终。“澶渊之盟”的签署换得了宋、辽边境的大致安宁。其后两国基本相安无事达百年之久。 相对中原发达的农业文明而言,契丹的游牧文明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加之统治者的开放态度和积极倡导,“澶渊之盟”后,宋、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广。耶律德光灭后晋,“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官悬、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其礼仪制度多沿袭唐而来。孔子的儒学传统亦被契丹皇族奉为圭桌,尊为立国之本。以汉人治汉人,以契丹人治契丹的“两面官制”,使得大量汉人知识分子参与到辽的统治阶层。燕云地区本是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契丹在和中原诸王朝的边境冲突中,曾掳掠包括手工艺人在内的大量人口北去”。辽代的手工业可以说是主要仰仗北上的汉人,以及被征服的外围少数民族,如奚、渤海国,原有的手工业基础,发展而来的。其陶瓷、金银器、玉器等无不留下了汉文化的烙印“。琥珀亦然。 引自第142页
35人阅读
> 我来回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