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人类智慧最重要的产物便是发明创造,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的进步。发明创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利用自然力满足人类的需求,用智慧掌控物质世界。很多时候,有些发明家在进行发明创造时不仅得不到物质回报,还要遭受外界的嘲弄,于是这项任务便更为艰巨。可是,在运用智慧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之中,他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他们拥有的知识使他们变成某种特权阶层一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能够生存,就是由于有了他们的存在。这种快乐和价值,就是他们得到的丰厚的精神报酬。 多年以来,这种至高的快乐始终围绕着我,一直以来我都沉浸于发明创造带给我的满足之中。有人用“最勤奋”来称赞我,也许我配得上这个称号一前提是思考也是劳动,因为除了睡眠,我的脑袋就没有停止过思考。然而,如果狭隘地理解劳动,将之局限为特定时间内的特定活动,那么我就只敢承认自己是“最懒惰”的人了。 一般而言,如果一项工作是被迫进行的,往往就会损耗工作者的“生命能量”。然而,对我来说却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思考只会让我的智慧更加丰富。 年轻时期所受的影响、所处的环境和经历过的事情,对我自己职业生涯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从内心来讲,我不太乐意,但为了使我的人生经历在这本自传中显得更为连贯、可信,我还是要如实讲述一下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般而言,年幼时,我们率性冲动,天马行空,不受拘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理性,行事周密。然而,最伟大,甚至最有可能决定我们命运的,却是那些没有马上产生效果但却影响深远的早期冲动。实际上,如果我在幼年时期就能充分理解并培养而非压抑那时的冲动,我可能会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可惜,当我真正发现自己是一个发明家的时候,已经是在成年之后了。 引自 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经过分析,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些景象的出现,是在极为兴奋的状态下,大脑对视网膜产生的反射作用。鉴于我的其他方面都很正常,情绪也很平和,由此可知,这种现象绝对不是种疾病或由精神痛苦而产生的幻觉。比如说,当我参加葬礼或看到其他刺激性场景时,这种痛苦就会碾压过来。等到夜深人静之时,我看到的那些景象便会重新浮现在我眼前,栩栩如生,我无论怎么做都驱散不了它们。 假如我的推论没有错,那么,将人们想象到的任何景象通过图像投射到屏幕上并让所有人看到,就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一旦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它将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我深信,有朝一日,这样一种奇迹必定会实现。顺便提一下,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种经常出现的景象让我非常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我试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想我看到过的其他东西。这种方法能够暂时缓解我的痛苦,但前提是我必须不停地在脑中想象新的场景。就这样过了没多长时间,我的“影像资料库”就开始告急,因为当时我的生活圈子实在太小了,我的目光所及之处只有我的家以及家附近的地方。这样,我在痛苦时可以调用的记忆图像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当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个新场景时,我的痛苦能得到缓解,但是当相同的景象第二次或第三次在我脑海中出现时,这种转移注意力的缓解效果就会逐渐减弱,直到彻底失效。因此,出于本能,我开始走出去,走出我曾经了解的小世界,去寻找新的景象。最开始,这些新景象非常模糊,很难辨认,每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新景象上时,它们总会突然消失。然而,逐渐地,它们也会变得更清晰,最终我脑海中的图像恍如实物。 很快地,我发现,我能从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这种想象能有效地缓解我的精神痛苦。于是,我开始享受这种思想的漫游。每当独处的时候,往往是在晚上,有时也在白天,我就开始了我的旅程,我游览新的地方,来到新的国家和地区,居住在不同的城市,了解当地的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实际上,可能你并不相信,但我知道,他们非常友好,与他们相处就跟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一样,他们的音容笑貌是如此亲切,与真人别无二致。 17岁以前,我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的;17岁以后,我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发明创造之中。那时候,我异常高兴,因为我发现,我这种极高明的想象能力有了用武之地 —— 完全不需要模型,不看要绘图,也不需要实验,单凭想象就可以在脑海中将所有细看得一清二楚,和真的一模一样。所以,我认为,与以前纯粹的试验理论相比,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发明理念和思路,我甚至觉得,我的理念和方法更方便、更有效。当人们想将头脑中的构想付诸实践而制造某种设备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在设备的细节上。随着对设备的不断改良和重新设计制造,设计者的注意力就会愈加分散,甚至会将设计的基本原理都忽略掉。这样的设计或许也能收到一定成效,然而,产品质量却会大打折扣。 引自 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与之相比,我的设计方法可谓截然不同。我不会盲目地进入实践操作。当我产生一种想法时,我就立刻在脑中构图。我会在头脑中修改其结构,改良设计,并操作起这套装置来。是在头脑中开动涡轮机还是在车间里对它进行实验,这对我来说无关紧要,反正都是想象中的行为。就连涡轮机失去平衡的细节,也会在我的想象中出现。不管怎样,我想象中发生的情况和实际中发生的情况是一样的,其最后结果都一模一样。通过这种设计方法,我能快速地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加以完善,而不必接触任何实际事物直到我再也找不出缺点,将所能想到的一切合理改进都完成时,我才会把形成于脑海中的作品在现实中制作出来。 20年来,我设计出的所有设备,实际运行情况与我想象中的别无二致, 都毫无差别,试验结果也与我的设计计划正好符合,无一例外。怎么可能会有其他情阮出现呢?工往、电气和机械,所有试验结果都合我的设计计划。我认为,从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一宜实际数据,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在脑海中先行测试的。如果人们将每一个原始的想法都付诸实践,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完全是在浪费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早期的精神痛苦还给了我另一种收获,就是我的观察能力在持续不断的脑力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使我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我发现,我脑海中出现的景象都是对以前发生过的实际情况的反映、这此情况当时显得异常或者发生在特殊的条件下,每次,我都会强迫自己去寻找产生这些景象的原因。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无意识行为,而这种行为也帮助我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 我很快就惊讶地意识到,我的每一个想法都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不仅我的想法是这样,我的所有行为也同样源于外界事物。时间越长,我越清楚地认识到,我自己不过是一台被赋予了运动、情感和思想的自动装置,感官刺激是我的力量之源。多年后,我提出的“遥控自动学”这一概念正是这个思路的延伸。虽然说,截至目前,这项技术还有待补充完善。但是不管怎样,它的巨大发展潜力终有一天会为人们认识。 12岁那年,我经过苦心孤诣的努力,第一次成功地消除孓脑海中的幻象。然而,对于前面提到的每当我面临危险或不幸的境地,或者当我高度兴奋的时候,眼前经常会出现的莫名其妙的闪光,这是我无法控制的。或许,这是我这辈子最为奇异和神秘的体验。有时候,我还会看到身边的空气到处冒出熊熊的火舌。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我所看到的闪光的强度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越来越强的趋势,这种情况在我25岁左右时达到又最高峰。 引自 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我就明显觉得脑袋里仿佛有个小太阳在燃烧,整个人都像着了火。我的头难受得要死,一整晚,我不停地用冷水敷。慢慢地,闪光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强度也越来越弱,三周后,才慢慢恢复。所以,后来再有人邀请我去城外打猎时,我坚定地拒绝了。 每当我想到新点子时,这种闪光现象依旧会不断出现,不过已经没那么叫人不安,闪光强度也有所减弱。每当我闭上双眼,照例总是首先看到一片沉静而均匀的蓝色背景,它和晴朗但没有星光的夜空一模一样。过了几秒钟,这片安静的背景开始活跃起来,闪耀着无数的绿色光芒,绿光分成几层,不断向我扑来。然后,在背景右方出现了一幅由两组平行分布、排列紧密的线条构成的美丽图案。这两组线条互成直角,五彩缤纷,以黄色、绿色和金色为主。紧接着,线条越来越亮,整个图案布满了闪闪发亮的光点。 这片景象慢慢地从我的眼前通过,大约10秒钟之后从左边消失,剩下一种沉闷而呆滞的灰色背景,接着很快变换成翻腾的云海,似乎生命要从这片云海中喷薄而出。说来也奇怪,在后一段景象出现之前,我怎么也没法给这片灰色的背景添加任何形状。每次在我入睡之前,人和物的景象不停地掠过我的眼前,当我看到这些景象时,我就知道我快要入睡了。如果景象迟迟不出现,这就是说我要通宵失眠了。我想用另外一些奇特的经历,来讲一步说明想象对我早年生活的影响。 引自 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对我来说,这并不容易。因为我总是自以为的,想直接去那更难搞的部分,擒贼先擒王,想一次搞定。但它却让我延长了生命,而且通过自我克制,我拥有了极大的满足感。 引自 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20人阅读
我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家庭和精神幻象 // 003
-
第二章 自我控制与早期发明 // 021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要学会自省,这在当时让我极为痛苦。然而现在看来,这的...
-
第六章 “宇宙”与未来 // 082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