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
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办外国语学社。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地,多年来一直为各地进步青年所向往。他们有的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逼迫离校;有的因反抗封建家庭旧礼教的束缚而出走;有的为寻找真理,追求理想,都纷纷来到了上海找陈独秀等,请求指引与帮助。例如,罗亦农(湖南湘潭人)因受《新青年》的影响,17岁时“穿了件蓝布大褂,夹了一把雨伞,一个人跑到了上海去找陈独秀。…他到上海后,就在陈独秀帮助下,在一个小报馆当校对,‘边工边读,”。上海发起组为了指引这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于1920年8月22日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地点设在渔阳里6号。陈独秀指派上海发起组中最年轻的党员俞秀松担任青年团的书记。青年团是党的后备军。由于上海发起组建立了青年团,各地党支部都把建团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到1921年底,北京、长沙、武昌、天津、广州等城市都建立起团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党员。 引自第55页
1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