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红山时期聚落形态(110)
由墓葬的数量看,两处遗址的墓地似乎不是一般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很可能是特殊人物。地表积石的存在表明,这里不仅是葬地,也是聚落旁举行公众仪式的所在,继承了兴隆洼和赵宝沟时期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聚落边的仪式性建筑规模并没有扩大。 上述零星的资料只提供了红山聚落内部形态的部分信息。由这些资料看,红山聚落基本继承了赵宝沟时期的布局:房屋大体成排分布,同排房屋有聚组现象;房屋内的少量遗物显示,每座房屋中有男性和女性空间即日常用品,其中居住的很可能也是核心家庭,整个聚落仍然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组织的基础;房屋间的面积有差别,有西水泉F17和魏家窝铺F18那样的核心房屋。F17中的两个储藏坑显示,核心房屋内可能有特殊设施。F18前的小型广场类似赵宝沟遗址F9位处独立广场的格局,也显示出核心房屋的地位得到加强。遗址边的墓地很可能与整个聚落规模的仪式活动相关,这也继承了赵宝沟时期的传统。 总之,从社群级别的聚落内部形态看,红山文化并未显示出重要的革新。这也许是缺乏系统的资料所致,但也许反映了真正的变革不是发生在社群这个层次上的。 引自 第三节 红山时期聚落形态(110)
13人阅读
楚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节 资料分析(94)
后台子遗址出土的小石人像和赵宝沟遗址出土的人面与兴隆洼文化基本相同。泥猪首及尊形器上的...
-
第一节 基本文化特征(101)
与赵宝沟文化相比,红山文化的陶器类型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传统的筒形罐仍然是主导器物,但...
-
第三节 红山时期聚落形态(110)
-
第四节 仪式景观(115)
属于红山早期的白音长汗和南台子墓地的墓葬大体可以分为两级(表6-5)。两个墓地各有一座高等...
-
第四节 仪式景观(115)
目前,绝大多数红山墓葬和仪式性建筑均发现于大凌河及其支流流经的丘陵地带。这一广大地区内...
> 查看全部3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