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笔记
shuihu0302 (改变眼光,就是改变世界)
读过 功利主义
(黑括号中数字为出处对应的页数,小括号内灰字为个人总结内容)
译者序
【2】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内部又可分为自由平等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与功利主义)。在笔者看来,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最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只有两个:①发源于古代自然法学派的契约论学派,②功利主义学派。
【2-8】(图片不可用)
【8-14】本书结构:
第一章 绪论(1-5)
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6-25)
①澄清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
(正文【7】)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回答道德规范问题:判定行为对错的唯一道德标准是看能否增进人的幸福或快乐;后半部分回答人生意义问题:增进快乐和避免痛苦是人生的唯一终极价值(即“善”)。
②澄清“幸福或快乐”的概念。
幸福或快乐是同质的,因此可以在人际间比较和加总;功利主义的基础是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和利已主义理论。
③阐述功利主义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论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26-34)
外在约束力:希望从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得到恩宠而非不痛快,以及我们对同胞的同情挚爱和对宇宙主宰的敬畏;
内在约束力:“良心”,这种道德感情是在与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这种天赋社会感情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养起来的。
第四章 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35-41)论证无力
第五章 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42-65)
正义的观念可归结为两个基本要素:对权利的侵犯,对这种侵害的惩罚或者说对权利的保护。正义是一种有别于仁慈和慷慨的底线道德,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禁止侵害他人的权利而满足人的安全需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正义标准,故在不同的正义标准发生冲突时,取舍的标准唯有社会功利。由此看来,正义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的。
【14-17】西季威克(第一次将功利主义与利已主义彻底区分开来)和G.E.摩尔对穆勒证明功利主义的方法的批判;
罗尔斯(功利主义不能说明正义的角度)和阿马蒂亚·森(从经济学角度)等非功利主义者对功利主义观点的批判。
【18-19】关于翻译的说明。(向译者致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
(6-8为“功利主义”正名;8-9快乐有量、质之分;9-12两种快乐“质”的不同及判定标准;12-25反驳各类观点)
【8】功利主义朱作家一般都将心灵的快乐置于肉体的快乐之上,主要是因为心灵的快乐更加持久、更加有保障、成本更小等……我们在评估其他各种事物时,质量与数量都是考虑的因素,然而在评估各种快乐的时候,有人却认为只需考虑数量这一个因素。(较边沁更进一步,但计算上更难以实施)
【9】确凿无疑的事实是,对两种快乐同等熟悉并且能够同等地欣赏和享受它们的那些人,的确都显著地偏好那种能够运用他们的高级官能的生存方式。(人的“幸福”不同于动物的“满足”;越能体现人的尊严,快乐越高级)
【10】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11】他们之所以沉迷于低级快乐,不是因为他们有意偏好这些快乐,而是因为唯有这些快乐才是他们能够得到或者能够享受的东西。(环境所逼不是智识上的缺陷,名誉财富只是命运的垂怜)
【12】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越来越复杂)
根据最大幸福原理,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
【12】快乐质量的判定,以及有别于数量衡量的质量衡量规则,则全靠那些经历丰富的人的偏好,加上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的习惯,此外,最好再辅以比较的方法。(感觉比自然法更玄乎)
【16】绝对牺牲自己的幸福才是增进他人幸福的最好办法……准备作如此的牺牲是在人身上所能见到的最高美德。
【17】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它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
【20】正确的行为并不必然表示有德的品格,需要谴责的行为也常常来自值得赞扬的品质。
第三章 论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
(26提出问题:道德标准有何约束力;27-28外在&内在约束力;29-30道德是先天/后天的)
【29】无论一个人在本体论上对这一点持何种见解,真正驱使他行动的力量还是他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且这种力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他的感情的强度。
【29】关注他人的苦乐是一个直觉的道德义务;因为一大部分道德都依赖于对我们同胞的利益的考虑。(若是先天)
【30】道德官能,即便不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也是从我们的本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它像其他的能力一样,能够自发地萌发小芽,并通过培育而得到高度发展。(若是后天)
【33】(本页的论述,穆勒自己也是无奈的吧。这种道德感太高尚了,穆勒也承认很难培养,反而成为小人的借口:你为他人的福祉而高尚吧,我就是个自私的人)
第四章 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
【37】美德原本不是目的的一部分,但它能够成为目的的一部分;它在那些无私地热爱它的人中间,已成了目的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作为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他们幸福的组成部分,被欲求并被珍惜。
【40】欲望(被动)脱身出意志(主动)→意志变成习惯。
【41】无论是感情还是行为,唯有习惯才能使其确定无疑。
第五章 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
【53】正义这个观念含有两种要素,一是行为规则,二是赞同功利主义行为规则的情感。
【54】正义的情感原本是一种动物性的报复欲望,因一个人本人或他所同情的对象受到伤害或损害而欲求反击或报复,但后来由于人的博大的同情能力和明智的自我利益概念的作用,这种报复的欲望把自己的同情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人。
【55】为什么社会应当保护某个人拥有某种东西?那么我能给出的理由就唯有社会功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