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罪业观的发展
大乘学者的宗教意识里面,尚有另一个因素,使得他们坚固不懈地运用超于个体的佛性之力。我所说的这个因素是指超越个人主义的大悲心肠。至少,这可说是一种烦恼的感情,它与吾人的自卫本能恰好相左。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它具有深切的根基,实在论来,它就是人性的根本基础。 由此可知,慈悲与烦恼是携手并进的,作为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每当他看出这个人间是多么愚昧、因而意识到他心中具有某种使他自己参与此种普遍混乱的东西时,自然免不了忧心忡忡,罪的感觉即是由这一切而来的结果。苦行主义对于心地虔诚的人之所以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得他们总是感到一虽然不明所以一有一个忏悔的阴影跟着,也许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当强大的业力如此与慈悲、烦恼,乃至罪疚结合起来时,佛教徒对于本身所持的态度,便有了一种全然不同的面貌,他不再是一个自恃的个人主义者了,他要与一个含容整个宇宙及其万象的能力结为一体了。 位置#22885 76% 引自 二、佛教罪业观的发展
14人阅读
kob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六、念佛的神秘与名号的称颂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顾名思义,并不只是名号的本身 (namadheya),它所含的内容实不...
-
二、佛教罪业观的发展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