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具尸体》内容简介@豆包
推荐序与序
- 推荐序:外科医师苏上豪回顾西方医疗史,指出文艺复兴后解剖学发展使尸体有了新用途,但也出现一些迷信观念。如今人们应认识到遗体捐赠的意义,像作者的书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器官捐赠。
- 序:作者将死亡比作游轮之旅,认为尸体可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面对母亲遗体的感受,以及因写尸体相关书籍引发的外界反应,同时表达了对死亡科学的探索欲望。
头颅要是任意丢弃,那就太可惜了 —— 在死尸上练习开刀
在南方大学医学中心的脸部解剖课上,40 颗头颅被用于整形外科医生的手术练习。这些头颅来自近期去世者,未经防腐处理,由依芳负责切割并运送。外科医师虽珍视练习机会,但对解剖头颅也有不适。马里纳尼医生在操作时,特别关注手部与尸体接触的反应。作者探讨了遗体捐赠用于美容实验的合理性,还提及早期医学教学中患者的痛苦经历,以及如今医疗训练和遗体捐赠观念的变化。
解剖的原罪 —— 人体解剖史背后的卑鄙勾
古代埃及率先允许解剖死刑犯尸体,解剖学之父赫罗非勒斯却因活体解剖囚犯引发争议。在英国等国,解剖学院长期面临尸体短缺,催生了盗尸行为,解剖学家与盗尸者关系复杂,如艾斯特利・古柏爵士。这一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引发谋杀案,如诺克斯事件。随着时代发展,解剖教学方式改变,舆论对解剖和捐赠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如今完整人体解剖逐渐减少,部分被解剖标本和数字化教学替代。
不朽的来生 —— 人体腐烂及防腐技术
田纳西大学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分析尸体腐烂过程来确定死亡时间,研究人员如瓦思会在不同环境放置尸体并观察其生化阶段。人体腐烂历经新鲜期、膨胀期和腐烂期,各阶段有明显特征,如新鲜期的皮肤滑动、膨胀期的腹部膨胀等,同时会产生特殊气味。现代殡葬防腐技术可延缓尸体腐烂,但无法阻止,防腐液能使尸体在丧礼时保持较好状态,但水会使其失效。此外,文中还提及历史上的防腐方法和相关争议。
尸体能开车?—— 撞击承受力科学
在汽车安全研究中,尸体对车辆安全设计贡献巨大。早期挡风玻璃致驾驶员面部受伤,经尸体测试后得以改进;胸部创伤研究促使可折叠方向盘等安全装置出现;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的研发也离不开尸体实验。尽管动物和假人可部分替代,但尸体在某些研究中不可替代。不过,尸体研究面临伦理争议,如众议员摩斯曾反对,而研究人员认为其不可替代。如今仍在进行如地雷防护鞋等相关研究,且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替代物。
黑盒子以外的秘密 —— 乘客遗体会说话
创伤分析员夏纳翰通过分析乘客遗体伤口,探寻空难原因。在环球航空 800 次班机失事调查中,他依据尸体完整性、异物嵌入、烧伤痕迹等判断炸弹是否引爆及飞机解体过程,最终确定事故由配线火花引发燃料箱爆炸。此前彗星民航机失事调查也采用类似方法,通过对尸体肺部创伤等研究,结合动物实验,推断飞机高空解体。夏纳翰还提及飞机防火、逃生等安全问题及改进建议,强调遗体在空难调查中的关键作用。
替活人挨子弹?—— 子弹和炸弹的伦理争议
历史上,多国军队曾用平民遗体进行弹道研究,如拉加德对不同步枪在人体影响的实验,目的是增强武器击倒能力。动物实验也常用于此类研究,但人体实验引发伦理争议。如今,虽有组织仿真乳胶等替代物,但在防弹背心测试等方面仍需尸体。同时,涉及爆炸物的遗体实验因道德和公关问题极少开展,仅有少数如地雷防护鞋测试等研究在谨慎进行,且不断探索替代方案。
替谁上十字架?—— 杜林尸布上的血迹
围绕杜林尸布的真实性,巴贝医生将钉子钉入尸体手脚和自制十字架实验,认为耶稣在十字架上有特定姿势且钉子穿透位置特殊;祖契柏则用志愿者实验反驳,指出巴贝理论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错误,如双道血流形成原因、钉子穿透位置等。此争议体现了在宗教相关研究中尸体实验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不同观点在科学验证上的碰撞。
要怎么知道你已经「注销」了?—— 脑死、活埋和灵魂的归宿
脑死遗体在器官移植中意义重大,如 H 这样的脑死患者,其器官可延续他人生命。过去判断死亡困难,曾出现多种奇特验证方法。随着医学发展,脑死成为法律定义,但早期面临法律和伦理争议,如莱恩斯案。脑死概念也引发对灵魂位置的思考,不同文化和理论有不同观点。此外,心脏移植受者可能出现心理问题,部分人声称有捐赠者记忆,但也存在误解,同时捐赠者性别等因素也引发受者担忧。
不过是颗头颅 —— 斩首、复活和头颅移植
历史上有诸多关于断头后头颅意识的讨论与实验,如索门苓对断头台头颅的思考引发争议,拉柏德、布朗 - 赛加尔等对狗和罪犯头颅进行复苏实验,虽有一定现象但未成功恢复意识。现代医学中,古瑟利、戴米霍夫、怀特等在动物头颅移植方面取得进展,但面临免疫、伦理和资金等问题。怀特设想的人类头颅移植手术虽有理论基础,但实施困难重重,同时也引发了宗教和伦理层面的深度思考。
大啖人肉 —— 食人疗方和人肉水饺
历史上,世界各地存在多种用人肉或人体部位治病的药方,如阿拉伯的蜜渍人、欧洲的木乃伊药等,还涉及人血、脂肪、胎盘等的药用,其原理多基于联想,部分有歪打正着的效果。现代医学中,尸血输血曾在苏联短暂应用,胎盘也被用于预防产后忧郁症。在一些文化中,存在食用人肉的现象,如战争或饥荒时,甚至有因个人癖好而食人案例,但现代此类情况极为罕见且存在争议。
出了火坑,进堆肥箱 —— 其他新颖的了结方式
WR2 公司发明的组织消化技术利用水和碱分解尸体组织,成本低且环保,可处理动物尸体,也有望用于人类殡葬,麦盖伯等积极推广,但面临公众接受度问题。火葬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早期的困境到逐渐流行的过程,如今人体堆肥作为新方式出现,魏格 - 马沙克的 “承诺” 公司致力于此,虽面临殡葬业者等的抵制,但在瑞典等环保意识较强的地区有一定发展潜力,也引发了伦理和尊严方面的讨论。
本书作者的遗体 —— 她究竟会怎么处理?
作者考虑过多种遗体处理方式,如成为医学院骷髅模型,参观相关制作过程后因种种原因放弃;想捐赠脑部给哈佛脑库,参观后因与预期不符而改变主意;还了解了塑化保存技术,虽认可其教育意义,但因地域限制等因素难以实现。作者最终认为遗体处理应由家人决定,尊重家人意愿更为重要,同时回顾了家人处理父亲骨灰的经历,体现了在遗体处理问题上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
参考书目
罗列了各章节引用的参考文献,涵盖医学杂志、学术著作等,为书中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涉及解剖学、医学史、病理学、弹道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查阅和深入研究相关主题。
最后一舞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不过是具尸体》内容简介@豆包
-
《不过是具尸体》读书笔记
一位女士承认她的小组因为尸体「异常巨大的生殖器」而窃窃私语。(也许她不了解的是,防腐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