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机逝世原因:柴册仪的举行者非其亲信(严格执行?)+他自己有意结束兄终弟及制度,必须兑现仪式承诺,以此为变革资本(?)
阿保机经历了被颠下疾驰的马再被勒颈的仪式。在那个仪式上,参与者很认真地遵守传统,真的把他折腾得死去活来,而他,很不幸地,也的确给出了一个不大的数字。 我认为,耶律阿保机所预言的居位年限是九年。916年,任期届满,本该退位的时候,他采用中原政治架构,以称帝建年号的方式,更新了自己的居位年限,换得又一个九年。天赞三年(924)是第二个九年到期的时候,该尊重天意和预言了,阿保机把“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及二宰相、诸部头”这些最主要的政治人物叫来,说了本文开头已引的那番话。主旨就是请求宽限三年,让他完成剩下的两件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征伐渤海。因此,他所说的“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事实上并不是预言,而是一种承诺,是一个保证。三年后的狗儿年(926),就是最终兑现诺言、完成天意的时刻。 当然,耶律阿保机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更不是阿尔泰传统的坚定追随者,他不会因为尊重传统而放弃汗位,更不会为了履行诺言而舍弃生命。他多次面对叛乱,并多次击退要求他让位的政敌,现实中已经不再有足以逼他去死的政治力量。那么,他这么做,一定另有现实的、急迫的和影响长远的重大理由。据我的理解,这个理由就是,他要把草原传统的兄终弟及制改造为中原政治传统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阿保机称汗后,契丹爆发了多次内争,每一次都是他的几个弟弟领导的……有意思的是,阿保机虽然对某些叛党处置得相当严厉,但对叛党领袖们,即他的几个弟弟,却宽大不予追究,反加优容抚慰,宠以高位显爵。研究者指出,由于契丹传统中阿保机诸弟都有资格“以次代立”为汗,因此他们要求阿保机下台并不是“谋逆”,阿保机本人也只能宽容他们。 ……到阿保机第二个九年任期里,原先的继承序列中的那几个弟弟,外逃的外逃,顿辱的顿辱,不仅不具有竞争汗位的实力,甚至也不再被认为可以继承汗位了。尽管如此,阿保机仍然面对着传统观念这个强大的对手。如果要让父死子继完全合理合法,他就必须做出一些非常举措,包括建立光辉的功勋,即征服渤海,以及兑现承诺,即牺牲自我。扶余之变,是以自我牺牲完满了自己,从而实现了新型继承关系在传统中的升华。可汗与皇帝的继承,从此局限于阿保机的后嗣之中。即使如此,阿保机的两个弟弟,一个在阿保机死前十天死,一个在阿保机死后两个月死,显然都是暴死的。阿保机兑现承诺的执行人述律后,有大肆杀人并自断手腕的惊人之举,这些都要放到这个非常背景下才可能理解。 (《耶律阿保机之死》)
多宝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魏澹之《魏书》(在魏收《魏书》之后);平绘《(魏)中兴书》,在魏收书前
-
唐长孺、王仲荦把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到内亚游牧时代“前封建公社制度”,这种追溯是没有人类学依据的。
第一个是均田制研究。唐长孺先生在探讨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社会经济背景时,把拓跋鲜卑游牧时代...
-
耶律阿保机逝世原因:柴册仪的举行者非其亲信(严格执行?)+他自己有意结束兄终弟及制度,必须兑现仪式承诺,以此为变革资本(?)
-
高欢以“代都旧制”(七人抬黑毡承受皇帝)宣告皇帝继位,其实违背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精神,体现高欢统治集团内部新旧交错的政治力量。
在洛阳东郭举行的这两次即位仪式,有着同样的背景,即必须在进入洛阳之前完成禅位(诸尔朱以...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南朝化”理论和“北朝主流论”
胡宝国先生总结过“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论”的问题,他对“南朝化”的总结非常简明扼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