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以“代都旧制”(七人抬黑毡承受皇帝)宣告皇帝继位,其实违背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精神,体现高欢统治集团内部新旧交错的政治力量。
在洛阳东郭举行的这两次即位仪式,有着同样的背景,即必须在进入洛阳之前完成禅位(诸尔朱以节闵帝元恭取代长广王元晔,高欢以孝武帝元脩取代节闵帝元恭和后废帝元朗),以避免仓促而立又即将废黜的皇帝在进入洛阳时仍然保有皇帝的身份。因此,孝武帝即位的地点并不具有文化与制度的意义。 具有文化与制度意义的是孝武帝即位的仪式本身,这个仪式,就是要在由七人承负的黑毡上西向拜天。 虽然这类仪式在北朝史料中仅见此一例,不过《北史》“代都旧制”的说法当非虚语。 出身和资历都不够显赫的高欢,在背叛尔朱氏并控制朝廷以后,面临着对“一年三易换”变局给出合理解释的难题。[17]他找来孝文帝的血胤元脩取代自己在信都匆忙间就近推出的景穆帝五世孙元朗,显然是为了给自己的起兵行动争取更多的合法性。[18]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欢对于孝文帝法统得到尊崇的社会心理是了解的,而且也是顺从的。然而,他以“代都旧制”立元脩为帝,显然有悖于孝文帝“模唐虞以革轨仪,规周汉以新品制”的制作精神[19],事实上是对孝文帝改制的否定。 ……对孝文帝的尊崇与否定同时并存。权力基础尚不稳固的高欢,既要取悦中原旧民和随孝文帝南迁来到中原的代北集团,又要安抚早先团聚在尔朱荣旗下的六镇及并肆恒朔等北州武人[20],二者间、二者各自社会内,广泛存在着对立与裂隙。高欢行将统治的是如此一个沟壑纵横的分裂社会,这就注定了他的政治选择会释放出彼此矛盾、方向混乱的信号。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多宝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唐长孺、王仲荦把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到内亚游牧时代“前封建公社制度”,这种追溯是没有人类学依据的。
第一个是均田制研究。唐长孺先生在探讨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社会经济背景时,把拓跋鲜卑游牧时代...
-
耶律阿保机逝世原因:柴册仪的举行者非其亲信(严格执行?)+他自己有意结束兄终弟及制度,必须兑现仪式承诺,以此为变革资本(?)
阿保机经历了被颠下疾驰的马再被勒颈的仪式。在那个仪式上,参与者很认真地遵守传统,真的把...
-
高欢以“代都旧制”(七人抬黑毡承受皇帝)宣告皇帝继位,其实违背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精神,体现高欢统治集团内部新旧交错的政治力量。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南朝化”理论和“北朝主流论”
胡宝国先生总结过“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论”的问题,他对“南朝化”的总结非常简明扼要:“...
-
内亚文化系统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原因
如何理解内亚文化的连续性呢?内亚历史上各时期各人群当然有各自独立和独特的文化与传统,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