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式微(1990-1996)
香港人的身份比较特殊,正如梁秉钧所言:“香港的身份比任何其他地方的身份都要复杂…香港人相对于外国人当然是中国人,但是相对于来自内地或者台湾的中国人,又好像带一点外国的影响。他可能是1949年以后来香港的,对于原来在本地出生的人,他当然是‘外来’或‘南来’了;但是对于七八十年代南来的,他又已经是“本地,了。他可能会说英语或普通话,但那到底不是自小熟悉的言语,他最熟悉的粤语,却不方便使用于书写;他念书时背诵古文,到社会工作却得熟悉商业信札的格式、广告文字的谐谑与简略,这种文学上的混在不纯也是文化身份的一个缩影”。 香港特征是,处于夹缝,以及对不纯粹的根源或对根源本身不纯粹性质的一种自觉。香港的境况显示了本土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的不足。这种特性,彰显了香港的“中国人”自我意识,也突出了它与其他中国城市的不同。香港的日常生活与发展早就已经被看成是“腐朽的”,所以香港对文化纯洁性没有幻想,也不会对可能被“平凡”而感到兴奋。正如罗大佑所说:“香港在被遗弃中成长,在东方与西方的夹缝中妥协求生存。”香港著名的学者罗贵祥认为:香港不会以延续的纯民族文化为自傲;反之,它的文化生产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协商。 引自 第四章 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式微(1990-1996)
4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