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三个石头 (Respect all, fear nothing.)
读过 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一
《黄帝内经》其实是在培养一个诗人。什么意思?你要学会观察世间万物,比如你看到水,就要想:它有什么特性?水往低处流,水为阴,阴就代表一种沉降的能量,只有老子,才把它的本性、德行发挥出来,叫“上善若水”。水虽然表象为阴,但必须有阳气推动,才能流动,所以水的本相是真阳。——《曲黎敏精解黄帝内经》
1、 《黄帝内经》,中凡是称得上“大论”的篇章,都是比较重要的篇章。前面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这篇《阴阳印象大论》,都是《素问》中比较核心的两篇。这一篇《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意象思维”的集中论述,故称“大论”,《素问》第一篇就在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到第五章还在讲“阴阳”,可见“阴阳”是中医思维中,核心的核心。
2、解题: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应象?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印象大论》还是老规矩,先解题: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应象?看上面这段话,其实是不断在给“阴阳”下定义,不断地说,只要天底下的事,就都跟阴阳有关,说了半天,其实就是一句话:天地万物离不开阴阳,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印象大论》我们要理解阳,就去理解天,《易经》说“乾卦”就是天,所以“阳”的文化解读,就是乾卦的“自强不息;我们要理解阴,就去理解地,《易经》说“坤卦”就是地,所以“阴”的文化解读,就是坤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运化运化再运化,厚德载物是收藏收藏再收藏。光阴阳还不行,还得“应象”,那该如何理解这个“应象”,应什么“象”?就是应天地万物之象。“象”的本质是重视具象的直觉,它要求人的领悟性、观察力、概括力和诗性。应万物之象,就是打比方,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以物喻象”和“取象比类”的方法,为了说“阴阳”,它说天为阳、火为阳、气为阳、男子为阳、六腑为阳……又说地为阴、水为阴、形为阴、女子为阴、五脏为阴,都是在打比方,都是在对阴阳之应象的追寻。
3、几个基本概念:精、气、津、液、血、脉 精——量身香波谓之精,也就是阴阳两种相互运动、纠缠,并由此成形。气——阳气从上焦(肺)开发,能宣散五谷之精微,并且有熏蒸皮肤、充盈身体、润泽毛孔的功能,就像雾露一样浇灌身体的事物,叫做’气‘。津——能够从腠理发泄,可以像’汗‘那样渗出的功能,叫做’津‘(唾液、汗水、眼泪)。液——水谷入胃,则气满,气,流注于骨,肾主骨,先收藏、后发散,为屈伸,提取精微则可以补益脑髓、元气,使皮肤润泽,叫做’液‘。血——中焦(脾胃大小肠等)接收真阳元气,取五谷精微汁液,造化而为赤色的,叫做’血‘。脉——能够阻遏、分辨营血与卫气,令它们各行其道的,叫做’脉‘。其实,在这些基本概念上,《黄帝内经》都在不遗余力的解释、再解释,所谓读经典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经解经‘。
淡和静 和喜欢听曲黎敏、徐文兵在中医讲座中秀“说文解字”,比如,讲“阴静阳躁”时,解读“静”—— 古字“静”左边上面是“生”,下面是“丹”,生丹就是木生火,指颜色变化;右边是一个争,“争”字,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就是两个人在抢一根棍子,而这两个人势均力敌,势均力敌不动的时候,才叫静。静,不是“不动”,而是各方面势力均衡时产生的结果。静,从“动”而来。所以,人的安静、沉静、平静,不是凭空而降的,没有先前丰厚痛苦的阅历,人是得不到宁静的。在曲黎敏解读的基础上,我加一点自己的理解:“静”,青 争 也。青同清,表纯净;青也是万物生长初始萌芽的颜色;争,是一种对本色的坚持和坚守。所以,静,既是梳理内心的纷扰,复如止水的修炼,也是表达一种倔强和不受外界滋扰的定力。
比如,讲“四气五味”时,解读五味的“淡”—— 淡味,是无味之味,味之圣境,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后的宁静。淡,是指你什么都经历过了,你才能“淡”;你什么都没有经历过,你就是一张白纸,那不叫“淡”,而是“白”。只有阅人无数了、曾经沧海了,对人、对事都有主张了,不随波逐流了,才能叫“淡”。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引人入胜。所以还是那个观点,《黄帝内经》,它不仅是养生之书和医道之书,它是中国国学经典的发端之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