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大中东行纪:世界并非静悄悄(修订版)》 张信刚 41个笔记 [第二版绪言] 这里绝非静悄悄 ◆ 苏美尔人兴盛的原因是发达的农业可以使许多人免除农业劳动而从事其他工作,而苏美尔人的消亡则是因为长期引河水灌溉农田之后,土壤逐渐盐化,农业减产,导致经济衰落。 ◆ 自农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史中一个频繁出现的主题就是,善于移动作战的游牧人口经常袭击农耕人口的城镇,却往往选择留在城镇,成为定居农业人口。 ◆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大量受过教育并且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民,即使有选举的程序,也难以达至平等而有效的参与,因此选民也难以通过投票得到幸福生活 ◆ 对大中东的众多伊斯兰国家来说,政教分离是一个极难解决的课题。由于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不少伊斯兰学者认为,国家世俗化等于是背弃伊斯兰传统。 埃塞俄比亚:非洲之角的雄狮 ◆ 对比我和妻子1990年从美国回香港参与创建的香港科技大学,如今已是人才济济,枝繁叶茂, 亚丁湾风云:索马里与吉布提 ◆ 真正值得一赞的是善于利用自己优势的小国吉布提:既然你们都有兴趣来我们家,那么谁肯给钱谁就来。你们都说是为维护和平而来,总不会在我们家里闹腾吧! 北非:马格里布文化速写 ◆ 圣奥古斯丁心中灵光一闪,悟出一个道理:人的头脑如此之小,上帝是无穷之大,人脑怎么能装得下上帝“三位一体”的奥妙呢? 早期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与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是不可分的,“先信仰,再理解”也是中世纪神学家的特征。 摩洛哥:真正日落的地方 ◆ 我发现,我越是在发展中国家游历,越觉得离开中国不是很远。 高加索:欧亚交界线上的东西对峙 ◆ 像世界许多其他未经现代化洗礼的地区一样,一般格鲁吉亚人仍以家族和家族所在的地区为效忠对象,对国家较少认同感。 ◆ 一次大战前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几次冲突,奥斯曼人把亚美尼亚人居住的大片领土都割给了俄国。一次大战时,许多亚美尼亚人支持俄罗斯,因此遭到土耳其人(即信奉伊斯兰、说土耳其语的奥斯曼人)的报复。 亚美尼亚:历史的伤痕 ◆ 阿塞拜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又是土耳其的小兄弟。 阿塞拜疆:诗人与石油之国 ◆ 1915年前后,正当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境内杀害和驱赶亚美尼亚人的时候,巴库的亚美尼亚人联通俄罗斯人杀害了大量阿塞拜疆人,因为后者和土耳其人同文同种,非常亲近。亚美尼亚人对土耳其人的行为可谓没齿难忘 ◆ 若要修建由阿塞拜疆经亚美尼亚到土耳其的南线能源管道,土耳其和亚美尼亚必须先和解,而这个和解必然牵涉到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领土纷争 埃及:尼罗河畔与金字塔下 ◆ 有一次我问她,在埃及人、阿拉伯人和穆斯林这三个身份中,她自己觉得哪一个最重要?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穆斯林! 埃及:从“蒙昧时期”到“埃及学” ◆ 埃及古代绚烂辉煌的历史被伊斯兰统治者认为是“蒙昧时期”,有如阿拉伯民族在穆罕默德接受天启之前的“蒙昧”状态。就这样,人类史上最璀璨的古埃及文明被遗忘了一千多年。 埃及:阿拉伯世界的中心 ◆ 一心一意想要填补埃及遗留的空位的是沙特阿拉伯。沙特有麦加、麦地那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有石油、美元,也有雄心来担当这个重任。 可惜的是,沙特既没有足够的人才,也没有吸引人的文化。 伊斯坦布尔:永远的郁金香之都 ◆ 奥斯曼时代的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和生活用品中到处都可以见到郁金香的花纹。 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文化革命” ◆ 土耳其的文化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几乎同时出现,现在似乎也遭到了与中国类似的回潮现象。 ◆ 他认为,很多西方国家的谋士们并不希望土耳其真的西方化以后加入欧盟,而是设法把土耳其留在中东的伊斯兰阵营里,以“浅绿”色的穆斯林身份去影响其他“深绿”的穆斯林社会。 ◆ 鼓励土耳其的电影电视美国化并外销到中东各国,则是另外一个布局。 伊朗:革命之后 ◆ 伊朗自16世纪以来就是由波斯人、土库曼人、库尔德人、阿塞拜疆人、阿拉伯人等构成的多民族共同体,其凝聚力是什叶派伊斯兰教;他以波斯民族为中心,在全国推行波斯语,想要借此统一和团结伊朗,其实却助长了其他几个民族的离心倾向。 伊朗:要东方还是要西方 ◆ 但是有什么对于欧美各国社会、文化的主要认知是出于中国学者的贡献呢?近几十年,中国人留学和移民海外的人至少一百万,有谁的著作可以和18—19世纪欧洲的“东方学者”相比拟呢? ◆ 霍梅尼有一句名言:“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应该是他对伊朗历史经验的总结,也表明在意识形态上,他既排斥资本主义,也不要共产主义的宣示。 两千年前向波斯王子学习佛教、把丝绸卖给波斯的中国,现在的国民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大家的共识似乎是“东方也要,西方也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都要”。依我看,在伊朗掌权的教士们对他们的教义似乎太执著,忽视了经济的发展;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官员们似乎又过于功利主义,忽略了人的心灵需要。 美索不达米亚:人类文明的摇篮 ◆ 由于耕地长期引水灌溉逐渐盐化,产量减低,导致苏美尔经济力量衰退 波斯湾诸国:购买现代化 ◆ 上等珍珠还非得要在波斯湾沿岸才能采集到。 ◆ 一次大战后,日本发明了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严重地打击了波斯湾的天然珍珠市场。真主似乎真是照顾穆斯林,就在此时,波斯湾两岸都发现了石油,使它再度成为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 一些霸占一方的贝都因酋长不愿听命于奥斯曼人,又不愿被沙特家族吞并。 ◆ 1968年,英国宣布放弃这些保护国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曼是独立国家,而阿联酋则是由休战国的七个酋长国联合组成。 ◆ 一次大战后,英国托管伊拉克。科威特发现石油后,英国让它脱离伊拉克,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 我2010年第一次去卡塔尔。一组鲜明的对照引起我的注意:在多哈(Doha)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市场里,买者和卖者大半是南亚人和菲律宾人,货物多是内衣、鞋袜、晚礼服等;在填海新建的由贝聿铭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里,我看到的是大量精致的古典伊斯兰艺术品。 叙利亚和黎巴嫩:游走的文明 ◆ 世界上唯一的六千年来连续有人居住的城市是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距离贝鲁特只有一百公里。它位于肥沃的新月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商道上的重镇。六千年来,统治大马士革的民族你来我往,好似走马灯;多个政权有如潮起潮落,各领风骚若干年。大马士革岿然不动,但是各种文明在时间的轴线上彼此交替。 ◆ 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族,在入关前已经借用蒙古字母创造了满文。他们统治中国之后,全国都能见到满文。但是,有多少中国人(包括满族在内)知道满文其实是源自地中海东岸! 叙利亚:从司机到总统的命运 ◆ 复兴党的信条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打了六十年的旗号今天已经不再吸引人。只有做出真成绩,让老百姓感到生活愈来愈富裕,心情愈来愈宽松,继承父位的小阿萨德才能得到他自己的“天命”(mandate),也就是现代政治语汇中的“正当性”(legitimacy)。 黎巴嫩:再度近距离观察 ◆ 在一家制造香料肥皂已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小工厂里,为了向继承腓尼基人传统的黎巴嫩商人的坚韧致敬,也为了让我自己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信心,我买了三十块并不需要的香皂。 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 ◆ 开封的犹太人当初不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有不少人经由科举而入朝廷为官,他们的自我认同也就逐渐弱化,最后同化于汉族之中,这在犹太人历史中是极罕见的例子。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 而在这几个世纪里,为了躲避入侵者,大量北方人口移居南方,所以,不但北方仍是中国的北方,南方也成为更巩固的中国文化区。也就是说,北方民族的入侵等于为中国从南到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纵深,形成日后唐代蓬勃发展的基础。 ◆ 正如农业标志着人类从采集食物进步到生产食物,牧业则是从捕猎动物进步到畜养动物。不同的是,农业人口必须择地定居,靠土壤和水养活作物,而牧业人口必须经常迁移,让牧草和水养活牲畜。农耕人口不能随处定居,必须找到土壤肥沃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游牧人口也不能随处漂泊,必须事先拣选条件适合的地点进行放牧。 ◆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农耕定居人口最主要的贡献应该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而游牧者把原先只是作为食物的马匹驯服成为驮重的交通工具,绝对是一大贡献;他们对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贡献可能是发明了冶铁术。 游牧民族与亚欧大陆历史 ◆ 在火车问世之前,马匹是人类最迅速的交通工具;在枪炮没有普及之前,骑兵是世界上最威猛的军事力量。美洲大陆和非洲由于没有马、牛、驴和骆驼这些驮重的动物,远程的交流很困难,因此文明的发展也比较慢。 国王与僧侣 ◆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现代宗教秩序的催生者。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他们所组成的国家不应尊奉任何宗教。这确是欧洲历史的一大转折,它开始向中国式的世俗化国家体制迈步。 ◆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没有宗教战争,更没有君权和教权之争。有人说,中国社会的上层什么都不信,下层什么都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