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认为此书修订了库尔干假说
库尔干(Kurgans):东欧大草原人建造的土坑墓。
对印欧语起源的研究最早来自语言学的探索,旨在为印欧语系确定系属地位。随着研究不断深人,印欧语起源的谜团受到了神话、语言学、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的关注,也成为各个学科较有争议的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对印欧语起源地的推测众说纷纭,有“波罗的海一黑海起源说”“安纳托利亚起源说”“中欧一巴尔干起源说”“东欧大草原起源说”[1]。此外还出现了“印度起源说”[2]、“旧石器连续范式(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3]等。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库尔干(Kurgans)假说(东欧大草原起源说)和安纳托利亚假说(农业起源说),对于印欧语的起源及扩散路径,国内外研究丰富且说法庞杂,目前并未达成共识。
考古学的研究基于文化传播理论而展开。
英国考古学家Childe《The Aryans (豆瓣)》作者提出印欧语系起源于乌克兰黑海以北、俄罗斯西部的东欧大草原 地带,他用印欧语中的动植物名称来描绘印欧人的居住环境,又用“马匹”“车轮”等词汇确定其所处年代。→立陶宛裔考古学家Gimbutas《史前的东欧 The pre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进一步引申、论证Childe观点,并提出“库尔干假说”:根据考古墓穴中发现的冶金术、青铜兵器、战士和马匹遗骇,作者推断早期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在前4500-前2500年之间从东欧大草原迁徙而来,他们向西扩张进入东欧、中欧和北欧地带,向南到达了北高加索、小亚细亚一带,向东抵达乌拉尔山东部。—— Childe在语言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核心”词汇库。词汇地理分析法、词汇考古法。
库尔干假说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坟冢文化”,即东欧大草原上的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
《Geni, popoli e lingue (豆瓣)》:所有重大的扩张都是由于某种技术上的创新造成的。
——以上来自杨文姣、孙瑾、郭健新、王传超《语言、考古和遗传学多学科视角下的印欧语系起源与扩散》(徐丹等主编《语言、基因与考古》pp88-89)
安纳托利亚假说(农业起源说)由英国考古学家Renfrew在《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The Puzzle of Indo-European Origins (豆瓣)考古和语言》(徐162提此书1987年首版,其中提到了“精英主导”the elite dominance model的语言替换模式。又徐170提到还有“文化主导模式”。)首次提出,认为印欧语的家乡在新石器时代的安纳托利亚,并且通过和平而不是马拉战车的方式扩散至欧洲。
——徐p94
词法距离矩阵
徐p95语言变化速度、词汇替换率——徐p98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