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中国古代政治论既以“君权”为本位,而君权又是在对民众实行统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君与民是对立的统一体,二者相与抗衡,又互为依存。 中华古典正是从君民对立统一的视角讨论君民关系的,如《诗·大雅·泂酌》把指挥水利灌溉的君主尊之为“民之父母”;《书·多方》则认定君主政治的要旨为“爱民、享民、治民”。 然而,当元典深论君民关系,其重心也发生偏摆,向左翼发展,便成就了民本主义;向右翼发展,便成就了尊君主义,二者共同融会为“重民尊君”的政治论体系。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民本和尊君为中国政治论的一体两面。民本为中国政治论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性的文化资源。要想深刻理解这个文化资源,也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的尊君思想。
民本思想兴起于周代,成书于其时的《尚书》《诗经》,透视民本思想的处所,数不在少。 《尚书》载周武王的一个崭新命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天意”归结为“民意”,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飞越,与殷统治者无视民众意愿,一味借“天意”肆行无忌的横暴态度大相径庭。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从政治上来说,周文王、周武王这父子俩真是开中国不世之功。之后第二当数管仲。
周文王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武王和周公,是 民本主义的创始人,发展这种民本主义的儒家崇拜“文武周公”,力主“从周”,其缘故也正在此。 《尚书》载有一些传之久远的富于民本思想意味的名句: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春秋年间编辑成集的《诗》,也有力地显示了“民”的力量。……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大雅·烝民》 肯定民众对规律的把握能力和趋向优良品德的天性,这应当说是从智力论和道德论角度承认民众的价值。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周文王老婆是谁?另需注意:春秋年间中国已经从智力论和道德论角度承认了民众的价值。
随着铁器发明于春秋,普及于战国,生产力突飞猛进,劳动者开始从笨重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并在经济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显示决定性的力量。 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生产劳动提供了君国存在的物质基础。…… 民是君的财富渊薮,失民君王便统治失据,这一道理已为统治阶层所认识。…… 总之,统治阶层认识到,民众的向背,决定着政权的存亡,所谓“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尤其是奴隶暴动、国人起义,有如火山爆发,使一些强大的封国毁于一旦。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生产力-生产关系;阶层分析法。元典史料的现代化运用。
晚周的这种社会大转变,在思想领域里的表现,便是民本思潮的全面崛起。 纵观晚周诸典籍,也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已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诸子大都卷入。 老子思想的主流是自然主义,“法自然”是老子认定的最高境界,但老子在政治论方面又力主以民为本位。 众所周知,老子有浓厚的愚民思想,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种返古愚民的思想,是老子克服“文化悖论”的一种设计。 与此同时,老子又是一位深切同情民众的哲人,他提出“爱民”的命题,主张以“无为”的办法“爱民治国”,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众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谴责“以百姓为刍狗”的做法是“不仁”,严厉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还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导致民众的饥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 以饥。”老子的出发点可能是复归质朴的上古,但上述言论确乎表明,这位深邃的哲人看到民众的苦难,也意识到民众的力量,并以为统治者万万不可攫其锋。 他对统治者的告诫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已大不同于殷商时统治者可以任意处理民众的生杀予夺的情形。老子的上述思想,是没落贵族采取的一种退守谋略,它正表明民众这一实体已被认识和重视。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论诸子思想从道家起,但论政治贡献得从管仲起,管仲与李聃在一个文化域,前后一代人。管仲对稷下学宫的推动,为百家兴起奠定了基础。这里冯教授讲道家是历史的、政治的,而非哲学的。
儒家扬弃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将民本主义发展得更为鲜明。 孔子一方面主张保留“愚民”政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同时又发挥“爱民”思想,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意均在劝告统治者节制自己,给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孔子理想中的“圣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者。孔门所倡导的“仁政”说,以“裕民”为前提,希望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可一味中饱私囊,因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些都是孔门为治人者的长治久安设想的精密的统治办法。它们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统治者已不能无视民众的利益;只有对民众的剥削适时、适度,才能获得永远可靠的权益。这是对西周德治主义的发挥。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历史的儒家。
论及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有一关键问题必须讨论:倡导“民本”的思想家的立足点。在周代文献中常见两个彼此区分的词汇:“人”和“民”。 熊十力指出:古代所谓民者,即指天下劳苦众庶而言。“人”字多指统治者。 日本学者松本光雄也认为,西周至春秋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邑”,支配者是“人”,被统治者是“民”。赵纪彬在《论语新探》中更详细地阐发这一观点,认为截至春秋,“人”和“民”分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专称,《论语》中大体保留这种分野。 据此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以“德治”为手段,以“保民”——保有对民众的所有权,为目标的民本思想,大体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人”的一种富于政治远见的思想,是着眼于“人”的万世基业的一种深谋远虑。 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儒家,代表着治民者的根本利益,承认并关注民众的生存权,力图使“人”和“民”都能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达到这种“上下相安”的和谐境界,最好的办法是“德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孔子确乎为治民者构思了最上乘的统治办法,正如鲁迅所说:孔夫子曾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办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办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而这种为治民者的久远利益设计的思想,构成儒家民本主义的基本宗旨。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儒家“货与帝王家”的毛病是从DNA里带的。
最集中地反映晚周民本思想的作品,则是《左传》和《孟子》。这两部著作秉承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并从新的生活环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改造和发展这一思想,使其宗旨更为明确,实施办法更为具体,从而创立“民本主义”这样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备的政治学说。 与《左传》并存的《春秋榖梁传》已提出“民者,君之本也”的命题,较之《尚书》的“民为邦本”更进一步,标志着民本主义的正式脱颖而出。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中国的民本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现实政治家的孟子,是迂阔而不得志的;但作为一位有历史眼光的思想家,他又是敏锐而深刻的。他认为统治者得失天下决定于民心向背的思想,是一种远见卓识。…… 孟、荀两家尽管多有歧见,但他们都发展民众的力量不可忽视。而这种器重民众力量和作用的见解,正是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 引自 第一节 君主政治之左翼:民本主义 / 129 思想是在历史的人之间变迁的。孟子现实政治上不得志跟自己性格也有关,说话太满,哈哈。
39人阅读
空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经世致用
经世,亦即治世。 这里的“经”字,在先秦典籍中往往与“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义,《周...
-
民本与尊君的一体两翼
中国传统的宇宙论是围绕“天人之辩”展开的,讨论宇宙生成、终极关怀也不离人文精神。而其政...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君主政治之右翼:尊君主义
中国人文传统的君民之辨是以君为本位的,其向左翼伸展而为民本主义,向右翼伸展,则为尊君主...
-
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动脉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其本根性不亚于“尊天”观念,而与人文传统密切相连的,是“敬祖”意识,...
> 查看全部3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