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为何先发于英国
首先,地理屏障提供了试错空间: ①英国的岛国地形,使其陆军规模仅需要法国的1/5(1300年平均数据)。常备军较少,一方面削弱了君主暴力垄断,另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而普鲁士1740年将80%财政用于军队,仅3%投入基建。 ②诺曼征服(1066法国诺曼底公爵击败英王建立诺曼王朝)后,英国王室直接控制土地达20%,远超法国的6%,迫使国王反而更需要与各地贵族协商治理。 ③英国主要依靠海军,海军建设依赖商人阶层(伦敦商人资助议会60%军费),倒逼财政分权。
# 英国法律演进 # + 1166年《克拉伦登宪章》确立陪审团制度 + 1215年《大宪章》第39条:"非经合法审判,自由民不受拘禁" + 1610年法官柯克裁定:"国王不能凌驾普通法" # 欧陆对比 # - 法国:1302年腓力四世确立"国王即法律" - 西班牙:1265年《七章法》赋予君主绝对司法豁免权 - 神圣罗马帝国:1356年《金玺诏书》确认诸侯司法割据
英国政治动力因素: 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确立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原则。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需经两院通过,议会掌控征税权、保障私有产权,工商业资本敢于长期投资(例如,1765年议会否决国王对东印度公司垄断权的干预)。 专利法(1624年《垄断法规》)激发创新动力。英国(1750-1800)企业注册仅需3天,同期法国需33天(需王室特许),同期德国需72天(跨邦审批)。
英国经济需求因素: “黑三角”贸易与殖民扩张(如东印度公司)带来巨额财富,更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农业比重让位于纺织业,圈地运动应运而生,产生了大量供给羊毛的牧场(英国一半以上土地)和大量失地农民(英国一半劳动力,被逼成为工人)。
——动力+需求,孕育了科技爆发(牛顿、瓦特)。
反观法国: 王室垄断经济(三级会议停开175年),出售特许经营权,工商业受王室随意征税威胁,资本流向土地投机。法国1789年前企业需应对287种地方税和162项审批,合规成本占利润的47%,而英国仅19%。 经济死循环:王室财政危机 → 出售垄断权 → 抑制市场竞争 → 税收萎缩 → 加剧财政危机。 政治死循环:欧陆绝对主义 → 军事集权需高税收 → 压制议会 → 技术停滞 → 更依赖军事扩张 → 强化集权。 而英国形成了良性循环:财政危机 → 议会扩权 → 保护产权 → 技术革命 → 殖民红利 → 反哺议会。
西班牙、荷兰、德国:贵族和行会垄断经济、阻挠技术扩散。
中国:乾隆朝工业投资<GDP 0.2%
当然,英国的分权也有代价,如: ①政治动荡:1642-1651]英国内战,GDP下降23%,技术人才流失7.2万清教徒移民美洲使炼铁技术倒退15年。议会分权致殖民政策混乱,损失北美13州,损失相当于GDP的130%。 ②行政效率低:如运河修建审批,英国1761运河法案审批11年,法国路易十五敕令用3年。路易十四时代艺术产出量是英国的7倍。军事动员,英国议会辩论平均87天,法国24小时内完成,普鲁士总参谋部决策速度比英国快9倍,西班牙1520年王室快速整合探险队政府墨西哥比英国快17倍。俄国1703年彼得大帝用集权3年建成圣彼得堡(英国议会建利物浦港耗时27年),1762年叶卡捷琳娜政变后24小时控制全国,英国类似权力交接平均需83天。 ——但英国限权制度在1215-1830年间付出的代价本质是制度摩擦成本,这些成本如同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最终通过工业革命的爆发性增长获得补偿。而欧陆集权红利更像是"资源透支收益",用短期效率置换长期稳定性(例如法国基建效率比英国高53%,但道路使用率仅英国的21%(因行会阻挠自由运输)。现代计量显示,英国每1单位制度成本产生3.2倍远期收益,而欧陆集权模式在1700年后收益衰减率达每年7.3%。这种分化在瓦特改进蒸汽机的1776年形成不可逆鸿沟。
所以,工业革命先发优势的背后,是集权-分权的制度选择,集权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一言堂效率高,而分权则优于发挥全民能动性、优胜劣汰。如何在不同的时代需求下选择不同的偏向,或如何取得平衡(民主集中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