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的中国电影文化史,截至04年
1905-1932早年的道德图景。伦理片,民族工业等抵抗外来影片。 1932-1949乱世的民族影像。执着追求电影里的古典美学,创造民族电影。 1949-1979分立的家国梦想。在共同的伦理本位思想和儒家侠义文化的影响下,在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和乡土意识的浸润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两岸三地的电影仍在共同致力于家的想象与国的想象。 1979-2004整合的文化阐发 74-75 早期伦理电影。伦理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不是被崛起,而是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而在以吸引一般观众为目的的戏曲界,新剧界和电影界,伦理更是因其多重功能的凸显,反而获得特别的眷顾。《孤儿救祖记》对中国传统道德和伦常秩序的张扬。79其他影片,着重人伦,叙事曲折,以情动人的传统。 90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影坛初次崛起武侠神怪电影。《火烧红莲寺》1928年催生出来长达三年的武侠神怪片热潮。神怪片《义妖白蛇传》 125 长春制片厂由来 130 左翼联盟得出一个原则上的结论,电影应该艺术的表现社会的现实。 133 《茶花女》东渡事件 141 新兴影评。1932后,具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特征的电影社会学影评。与软性电影论战。 201 费穆。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与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之间寻找自己的题材资源和叙事框架。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情理观。诗词绘画,中国戏曲长镜头和舒缓的节奏。 241~243 1949-1979战争片。英雄神话,时代特征+中国文化特点,侠义精神+风景;1949-1965反特惊险片 258歌颂崇高历史。《红色娘子军》对崇高历史的理解与阐释?中共对人民的感召力及其教育人民成长的非凡力量。剪接特点。叠印应用。人民群众功绩展现。文化意蕴,海南风物。 263 ~264家国梦想。(传统家庭,血缘亲情纽带) 《红色娘子军》在世家或弃家的命运中直接强调国的重要性。是坦诚的讴歌。入伍+入党两个叙事动机。相关报纸的评论可关注。270-271成长的英雄谱系。274-276视听语言分析。 《红色娘子军》的奇趣真美。人民日报1961年7月27日。 300胡金铨。1949-1979中国新派武侠片的崛起。儒家文化的温良恭俭独善兼济,道家文化的天人一体,道法自然以及佛教文化的圆融自立。对“根”的悲剧性固守。 339香港武打电影。20世纪50年代黄飞鸿系列,60年代中期新武侠片,60年代中期以后武侠片潮流鼎盛,70年代初期李小龙功夫片崛起。 375 90年代初期两岸三地电影生产新模式:台湾资金+香港人力+内地风景 改革开放之后理论家和导演:夏衍、钟惦棐、张骏祥、罗艺军、李少白、郑雪来、邵牧君、谭霈生、罗慧生、白景晟、李陀、谢飞、黄健中、张暖忻,讨论问题: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就是“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以及电影美学、电影民族化与现代电影观念等 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因电影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正统性,历经电影票房的衰减与电影批评的诘难,淡出观众视野,第四、五代导演出现。 393 面向市场开发的三阶段:1、初步酝酿。1979.8-1984年底《天云山传奇》、《牧马人》……2.1984年底-1988年6月。《经济日报》大讨论。票房低迷,娱乐片兴起。1987-1988票房前十名只有《芙蓉镇》和《红高粱》不是娱乐片.3. 1988.6-1993年初,战略过渡阶段。主旋律+娱乐片+艺术片 402谢晋模式讨论 谢晋电影与中国电影传统之间的关系、谢晋电影中的“历史”与“人”以及谢晋模式争论,是中国电影文化史以至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后方、孤岛电影、苏联电影+好莱坞的影响。金星戏剧电影训练班出身。蒙太奇+好莱坞梦幻机制。中国型电影。国立剧专。重庆话剧运动。参与的4部影片,“张石川”系导演,平铺直叙。郑正秋伦理叙事+张石川情节编织——蔡楚生大众做派。 参与:《哑妻》(1948)、《欢天喜地》(1949)、《梨园英烈》(1949)副导演:《望穿秋水》、《影迷传》、《控诉》、《鸡毛信》、《妇女代表》其他及获奖405-406 1987文艺思想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第四代 体验和凝视 温柔敦厚 注重情绪 时空复现+静止长镜头 第五代 审视和重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