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君主行動
諾曼第登陸 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五日星期一,英美軍方高層全員聚在漢默史密斯(Hammersmith) 的聖保羅學校,聽取大家期待已久的同盟國進攻納粹歐占區計畫,跨過英倫海峽登陸諾曼第(該校師生已暫時移轉到波克郡的威靈頓學院)。英王喬治六世、邱吉爾、布萊德利、巴頓、史未資、各參謀長、戰時內閣成員,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軍方凡是有點重要性的人,全都到場聆聽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將軍和蒙哥馬利將軍,詳述這項任務和三週後諾曼第會發生的情況。簡報後,艾森豪對勝利的自信威染了在場眾人。他以一個笑話結束了會議:「再過半小時,希特勒就要錯失用一顆精準炸彈就炸光整個盟軍最高司令部的大好機會。」 這個玩笑在21世紀的加沙變成了事實。 邱吉爾在普茲茅斯車站的火車車廂上接見戴高樂,讓疑心病很重的戴高樂覺得「滿奇怪的」。。在簡報過大君主行動後(戴高樂當然樂見),話題轉到政治,他的副官畢索阿將軍(Emile Bethouart)後來回憶道:「我覺得戴高樂情緒緊繃,深感受傷,因為他是在最後一刻才被邀來做壁上觀,而之前也沒有討論過法國解放後該如何治理的重大問題。」 邱吉爾勸戴高樂要和小羅斯福修補關係,戴高樂勃然大怒說:「你憑什麼覺得我要拜託羅斯福讓我成為治理法國的人選?法國政府已經存在了。我對美國沒什麼好拜託的,對英國也一樣。」他還抱怨說,部隊「領的是法國政府根本不承認的法國貨幣」,其實是他自己不承認。戴高樂還批評英國和美國想把法國給艾森豪去管,「這樣你還期待我們會合作?」 但邱吉爾可不會被唬住。「那你自己呢?」他怒回戴高樂。 「你怎能期待我們英國人要採取和美國不同的立場?我們能解放歐洲,完全是因為有美國人幫忙。讓我把話講白了,若要我們選擇要在歐陸還是在海上作戰,我們一定會選擇海上。 而若要我選擇你還是羅斯福,我一定會選擇羅斯福。」 這番話把一九〇〇年以來的英語民族親善關係說得再明白不過,這番話也在戴高樂心中迴盪多年,導致他在一九六三年一月否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 兩人接下來又爭論了幾個小時,一直到D日當天凌晨四點鐘。邱吉爾和戴高樂爭執法國流亡政府要不要派聯絡代表團和盟軍部隊一起到諾曼第,因為戴高樂威脅說,他不要和「占領」法國扯上關係。戴高樂還一度拒絕用廣播呼籲法國人民要挺身支持,因為這等於「認同艾森豪要講的,但我並不贊同的東西。」戴高樂的傳記作者認為,若不是艾登和「自由法國」駐倫敦大使維諾(Piere Vienot)及時趕到,邱吉爾和戴高樂可能真的會打起來。趁戴高樂不在時,邱吉爾告訴維路說,戴高樂等於是「在戰爭最激烈時搞背叛」,他還說戴高樂「完全不明白英國和美國年輕人要為法國犧牲生命」,「這些犧牲你們毫不感激」。這些話他至少說了十次。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廣播中,戴高樂對法國人民說: 大戰即將開始。這是在法國打仗,也是為法國打仗。法國將拚命作戰,全力施為。凡是法國子民,不管你身在何處,身分為何,皆有明確而神聖的義務用各種手段與敵人戰鬥。法國政府和法國領導人所下的命令必須嚴格遵守。我們在敵人後方的行動必須嚴格配合盟軍和法軍的行動。 戴高樂講了六次法國和法國人之後才提到盟軍,而且是和法軍並提。只不過在D日當天,「自由法國」只死了十九名土兵,相較之下,美國死了二千五百人,英國一千六百四十一人,加拿大三百五十九人,澳洲十二人,紐西蘭二人,挪威三十七人,比利時一人。“所以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那天,盟軍死亡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八點四是英語民族。戴高樂在D日後八天(即六月十四日)抵達法國,但因為法國占領區嚴格禁止他的照片,所以沒有多少人認得他。 法國在地的抵抗組織(非戴高樂派系)為掩護護送英國/美國間諜,護送一名就有一人被德軍殺害。 諾曼第登陸的砲火和轟炸,大約1.6萬人到6萬人當地法國平民被炸身亡。 黑斯廷斯在「世界末日」中,總結了大西洋同盟和極權國家在道德上的差異: 在極大程度上,美軍和英軍在戰場上還是維持住價值觀和正派。遵守他們社會的文明規範……。而德國人和俄國人...雖然是比較強悍的戰士,卻是比較差勁的人類。這不是出於文化自負,而是根本的道德事實,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在戰場上發生的事。 當然,黑斯廷斯也承認,假如英軍和美軍也要像蘇聯人一樣打肉搏戰才能捍衛祖國、驅逐入侵者,那未必也能堅持大西洋的文明價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