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流行音乐的理想年代
我记得小学九十年代,正版磁带七块六,我攒了好久的零花钱想买一盘磁带,到了店里发现全部涨到九块八了。
1980年,大量日产与国产收录机涌向国内,太平洋决定“出口转内销”。廖明祖请来朱逢博、李谷一、吴松华、罗天婵……很多中央乐团和上海的艺术家都在太平洋录了专辑。“卡带7.5元一盒,朱逢博、李谷一、吴松华的专辑销量都能破10万。那时工资也就二三十块一个月,我们一盒磁带就能赚2.5元,利润简直是天价。”市场上依旧远远不够卖,球场边上的生产车间24小时不停转。“1980年年底,太平洋的纯利润是159万。1981年,翻到429万,1983年年底,我们又进了一套设备,纯利翻到1200万。” 引自 那是流行音乐的理想年代
23人阅读
山下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程永新:那是文学杂志的黄金时代
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说,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正好赶上了纸面印刷时代最美好的时光,“中国人没...
-
舒群:酷!这就是“理性绘画”
在舒群看来,当代艺术家就是记者,观察社会,然后把他了解到的情况向世界陈述,像科学报告一...
-
那是流行音乐的理想年代
-
林书锦:八十年代珠影形势大好
“八十年代的珠影,超不过上影、北影和长影,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所处的地域优势,给珠影...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