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结论
❤️🌹第一章 化学改变地球——地球的诞生🌹❤️ 宇宙大爆炸:氢氦氘,少量 锂,微量 轻元素,暗物质 恒星内部:轻元素 聚变 碳 氧 硅,钙 大恒星爆炸 超新星:铁 金 铀,重元素 46亿年前:银河系里 一片星云:氢,气体,矿物颗粒,冰 起初体积大,密度小,温度低, 可能被附近某个超新星推了一下,开始坍缩成 体积小,密度大,温度高 星云。最终引力拉扯下,变成太阳☀️。 星云的大部分氢融为了太阳的一部分,冰与矿物颗粒则被分离成了一个圆盘,围绕初生的太阳旋转。 几百万年后圆盘开始冷却。 行星圆盘冷却过程中,不同物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结晶成为固体,这一过程中,钙,铝,钛的氧化物率先形成,随后是金属铁,镍,钴,在距太阳很远的〃冻结线〃之外,形成水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一些矿物质和冰碰撞形成较大的颗粒,这些颗粒又融合为更大颗粒。几百万年间,曾经围绕太阳旋转的大圆盘上仅产生了几个大型球体。 在聚合过程接近尾声时,太阳周围只剩下将近100个大小介于月球与火星之间的天体,这些微行星互相碰撞。 在地球大体形成的几千万年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并将岩石与气体喷向外太空,喷射的物质聚合成一个相对较小的岩质球体,并被束缚在围环绕地球的固定轨道上。这就是月球🌙。 “球粒陨石”❇️ 来自早期太阳系的幸存者,由毫米大小的球状颗粒构成,它们含有钙铝钛等矿物质,是太阳系圆盘开始冷却阶段凝结而成的第一批物质。他们不仅封存着早期太阳系构成的第一手资料,其化学成分也表明它们正是地球形成史的主要构成物质。 磁场❇️ 地球的内核是固态的,外核是熔融态的,靠近内核的高温致密物质会上升,上部较冷的低密度物质会下沉,从而在外核中形成缓慢的对流,对流运动构成了一个〃发电机〃,从而产生地球磁场。 内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3 地幔占地球总质量的2/3 地壳占地球总质量的1% 碳元素❇️ 所有碳原子均有六个质子和六个电子,但中子数量则不尽相同, 99%的碳质量数为12, 1%的碳原子拥有7个中子,质量为13, 十亿分之一的碳原子含有8个中子,质量数为14,有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很不稳定,随时间推移衰变为更加稳定的原子。碳-14会自发衰变为氮-14,衰变期为5730年。 锆❇️ 早期地壳演变过程被封印在锆石之中,硅酸锆是富含硅质的岩浆,在凝固成晶体时形成的锆石,在结晶时会吸收一小部分铀在其晶格里,但并不会吸收铅。有一些铀离子具有放射性,铀-235和铀-238会衰变为铅-207-206,-238半衰期为44.7亿年。-235半衰期为7.1亿年。对锆石中的铀和铅的测量,能得到一只年代计时器。 地壳❇️ 锆石告诉我们,地壳早在地球诞生初期便形成了。锆石中的氧元素表明43.8亿年前地球上已有液态水存在,地球的水圈几乎与地球同龄。 水、大气中的各种气体,碳❇️ 来自于一些参与过构建地球的陨石,其中一组碳质球粒陨石含有3%~11%的水分,还有2%的有机物,包括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早期地球:高温会驱动地球内部的水蒸气,氮气及二氧化碳形成温度高,密度大的气层。 当地球逐渐冷却,大部分水汽又慢慢凝结为液体,最终以雨水形式落到地球表面,形成海洋。与此同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与岩石、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石灰岩,以沉积物的形式,回到固体地球上。 随着地球冷却,各个圈层形成,大型陨星撞击地球的影响慢慢减弱。虽然在地球形成初期,导致海洋水分蒸发的陨石撞击,的确持续了一段时间。 ❤️🌹第二章 物理改变地球——地球的塑造🌹❤️ 矿物的磁性❇️ 矿物在结晶时会沿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从而能够记录下在它们形成时地球磁场的方向。 地球磁场的方向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不明原因的出现180度反转 历经几百万年间的数次磁场反转,大西洋底地壳的磁场记录呈平行条带状,且以洋中脊为轴相对称。 洋中脊附近新地壳的生成,意味着老地壳在其他地方的消亡,而俯冲带便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俯冲带❇️ 就是某一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的线状构造带,地壳岩石再次返回地幔。 板块的下沉导致的洋壳的裂开,新生洋壳因此才被动的从洋脊处形成。 在俯冲进入炙热的地幔之后,板块开始融化,其产生的熔融态物质,升至地表后便催生了火山。 板块间的摩擦力,可以使他们暂时稳住不动,但下沉板块不断产生的作用力,会导致压力最终超过摩擦力,随后而来就是迅速又猛烈的板块运动地震❇️。 大约有一半的板块包含大陆,这些大陆随着他们上升或俯冲的板块互相远离或碰撞,剩余的板块则仅包含洋壳。 安第斯山脉❇️形成于洋壳俯冲至大陆之下的地方。 喜马拉雅山脉,乌拉尔山脉❇️两个大陆碰撞出的山脉 圣安德烈斯断层❇️板块间只是擦身而过,不催生新的地壳,也没有旧的地壳俯冲沉入地幔。 地幔内部的对流❇️ 温度较高的物质从底部向上流动,温度较低的物质则返回地核。高热的地幔物质上升至表面,形成了山系,俯冲带则会与下沉的地幔物质相遇。
冈瓦纳古陆(Gondwana)❇️ 1.8亿年前的地球南半球的所有大陆都连接在一起,称为冈瓦纳古陆。与此同时,冈瓦纳古陆又与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相连,构成一个独立的泛大陆,如今已不复存在的特提斯海深陷其中。Tethys又称谷地中海。
威尔逊旋回❇️ 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表面的改变至少始于25亿年前。由于地球是球体,裂开来的超级大陆最终会重组。加拿大地质学家图佐•威尔逊率先意识到这一规律:超级大陆的裂解,漂移及重组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如今已经证实,在过去25亿年间,地球表面重组形成了五个超级大陆,就像泛大陆一样,注定都会走向裂解。 2020年春天,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分析表明,30亿年前,位于今天澳大利亚西北部的一个地块曾发生过跨维度的横向漂移,其移动速度刚好与现在波士顿远离欧洲的速度差不多。 ❤️🌹第三章 早期生物改变地球——遍布生命的地球🌹❤️ 【这一章写的不咋地!感觉作者自己也云里雾里】😅
❤️🌹第四章 氧气改变地球——空气的形成🌹❤️ 含铁建造❇️ 如果海水中有氧气,氧气与溶于水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 如果海水中没有氧气,而铁元素又大量溶解于海水中,就会形成含铁建造。 含铁建造广泛分布在形成于24亿年或更早以前的沉积盆地中,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含铁建造数量明显减少,这意味着在这个时间点后,地球大气中开始有氧气存在了。 当含铁的矿物质在无氧的空气和水中分化后,铁元素会以溶液的形式随雨水、河水流走。在这情况下,相对于原始岩石,被风化的表层岩石的含铁量便会大大减少。 而在空气中有氧气的情况下,经分化作用流出的铁元素会迅速与氧结合,生成相对稳定的氧化铁矿物,停留在表层岩石上,并且不会被雨水等带走。 古老风化岩层与氧气发生第一次接触的时间就是在24亿年前。 光合细菌❇️ 在早期地球上,细菌与古菌寄居于陆地上、海洋中,负责碳,铁,硫及其他元素的循环。需要氧气来参与代谢的藻类,原生动物菌类,植物及动物等更复杂的生物,要一直到氧气成为地表的长久住客之后,才会革命性的登台亮相。 大氧化事件❇️ 蓝细菌❇️ 磷❇️ 光后这样的速度并非取决于光照二氧化碳或水,而是取决于营养物质,尤其是磷元素和氮元素。 磷元素从暴露于空气中的岩石中剥蚀出来后,会随河水汇入大海,之后光合生物会将其吸收,并合成一些生物分子,其他生物则从食物中获取磷元素,以食物链的方式完成磷元素在生物之间的传递。最终,大部分磷元素会随着有机颗粒从浅海沉降至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细菌会将大部分磷元素分解出来,深海洋流又会将其带回浅海及海面,再次开启参与光合作用的新旅程。 但早期地球上暴露于海面的岩石体积有限,所以从陆地上剥蚀流置海洋中的磷元素也很少。深海洋流循环效率较低,重返浅海及海面的磷元素也十分有限。 但随着地球进入成熟期,一些规模较大,形状较稳定的大陆浮出水面,增加了磷元素剥蚀入海的可能性,当磷元素供给量超过其他参与光合作用的电子总量时,蓝细菌的生态重要性得以体现。蓝细菌所产生的氧气,在有光照的海水中被其他电子捕获,整个生物圈开始走向产氧光合作用与富氧空气的常态。 但是大氧化事件后的差不多2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海洋看上去好似现在的黑海:氧气都在表层海水中,海底几乎没有氧气?大氧化事件过程中地球氧气含量曾经历暴涨,但在大约18亿年前,大气和表层海洋中的氧其占比已经回落至现在的1%左右,虽然含量不多,但氧气仍为地球生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真核细胞❇️ 比如,在16亿到18亿岁的沉积岩中,陆续发现的一些真核细胞化石。 叶绿体中含有少量DNA,其中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的分析研究表明,叶绿体是栖息于蓝细菌这一支。同样,线粒体由细菌演化而来。 ❤️🌹第五章 动物改变地球——生命开始长大🌹❤️ 米斯塔肯角(mistaken point)❇️(5.65亿年前) 异养型生物❇️(通过吃掉其他物种合成的有机物来摄取碳和能量) 丝盘虫:扁盘动物门❇️中唯一一个物种❇️ 没有嘴巴、四肢、肺、鳃、肾、消化系统 通过上下两层细胞的表层,吞噬食物颗粒,吸收水分子。 动物谱系图❇️
刺胞动物(海葵,珊瑚,水母) 两侧对称动物(昆虫,蜗牛,人类及其他一切有一头一尾上下身,左右结构的动物) 埃迪卡拉纪时代❇️(Ediacaran)6.35—5.41亿 进入该时期前大约8000万年开始,发生了两次“雪球地球”事件。是地球曾经经历过的最长冰期。即:元古宙晚期冰期❇️ 狄更逊虫(5.6—5.5亿) 阿伯里亚虫 金伯拉虫:两侧对称动物,有类似蜗牛舌齿的器官 5.41—5.47亿年 动物矿化骨骼的出现 埃迪卡拉纪:地球经历了巨大的,海量的变化。藻类多样性的增加,地球上的光合作用越来越多,食物和氧气也越来越多,在生命出现的30多亿年后,地球变成了能为体形大,耗能高的动物提供生存条件的场所。 布尔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5.1亿—5.05亿 寒武纪5.41—4.85亿 寒武纪岩层中三叶虫化石,约占全部化石的75%。 布尔吉斯页岩中的三叶虫化石也很丰富,然后还有海绵动物和一些没有矿化外骨骼、奇形怪状的节肢动物。还有许多两侧对称动物的代表性物种,包括软体动物,比如蜗牛,蛤蜊,鱿鱼,多毛纲动物,甚至还有脊椎动物。 在中国发现的大约5.5亿岁的页岩中,有着以与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相同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化石,记录了各种各样肉眼可见的埃迪卡拉纪生物,有大量海藻,完全没有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复杂的两侧对称动物的迹象,而遗迹化石的情况也一样,能够自由移动的动物往往会留下可以判断其身体结构与行为特征的爬行、足迹,钻孔等在场证据,在埃迪卡拉纪晚期的岩石中,能找到一些线条简单的遗迹,然而却找不到任何寒武纪页岩中可见的复杂遗迹及钻孔。 奥陶纪❇️(4.85亿—4.44亿) 这个时期里的化石,蛤蜊、蜗牛、头足缸动物,比如乌贼和章鱼、珊瑚、苔藓虫及苔藓动物,碗足类动物及海百合的遗迹。在这个年代的岩石中,没有发现任何新的“门”一级的动物身体构造,但物种多样性急剧增加。据测算,当时的物种数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而且在浅海底部形成的石灰岩中,生物骨骼首次成为主要的构成部分。 ❤️🌹第六章 陆生生物改变地球—植物和动物征服陆地❤️🌹 陆地上的植物是由生长在淡水中的绿藻演化而来,演化进程中面对的挑战: 1陆地上的光合生物需要减缓活性组织中的水分蒸发速度 2没有水的浮力支撑,需要找到方法来维持自身的直挺。 3必须从土壤中汲取养料,并将其传递到细胞生长的部位。 苏格兰地区的莱尼村庄rhynie❇️ 莱尼燧石中有种类繁多的生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植物。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植物:莱尼蕨rhynia❇️ 无枝叶生长的光合茎呈铅笔状结构,伏地生长,光合茎表面附有薄薄的植物蜡和脂肪酸表皮,即角质层,可以抑制细胞中的水分蒸发。遏制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的吸收。表面拥有无数小气孔,当环境缺水时,细胞伸展开来,从而将气孔封闭,减少水分流失,当环境不干燥时,细胞又会收缩回去,重新地打开气孔,让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内。 带有气孔的角质层是陆生植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依靠被称为“假根”的细丝来将自己固定在土地上并吸收水分。 直立茎终端有一个生长的部位,存储用来繁殖的孢子,身着一件被称为孢粉素的聚合物外衣,可以有效抑制水分流失,还能像太阳镜那样阻挡紫外线。 化石证据表明,四亿多年前,陆生植物与菌类已经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会为彼此提供养分。 莱尼燧石中还发现了十几种动物,几乎全是节肢动物,只有一个例外 :线虫。节肢动物的有机质外壳,具有像蜡一样的涂层,用于存储水分。 从海洋中进化而来的具有肌肉和关节的腿,另外蝎子和蜘蛛都是通过“书肺“来呼吸的,书页般的体壁褶皱可以将自身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书肺似乎是由水生祖先的腮演变而来的。 莱尼燧石中含有已知最古老的昆虫化石,还保存了种类繁多的真菌,真菌的微生物,比如卵菌、阿米巴虫。 在来泥燧石形成的5000万年后,陆生植物迎来一次革命性爆发期,演化出了叶片根系,枝干和种子,而人类的祖先:脊椎动物则是这场陆地生物狂欢派对的后来者。 拥有四肢,陆生脊椎动物又被称为四足动物❇️ 四足脊椎动物与一种名为肉鳍鱼❇️的鱼类是近亲。 肉鳍鱼拥有成对的肉质鱼鳍,通过一根中轴骨与鱼身相连,其他骨头的构造则与四足动物的肢骨颇为相似。 最有名的肉鳍鱼当属腔棘鱼❇️,且人们一直以为这类鱼类早已灭绝。但在1988年非海域发现了一条活着的腔棘鱼之后,又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附近发现了腔棘鱼。 肺鱼❇️与四足动物的亲缘关系更紧密,它们源于淡水鱼,共有六种,肺鱼不仅有肉鳍,还有从鱼鳔进化来的原始肺结构。 从鱼类到四足动物,还需要漫长的演化历程。 脊椎动物在从鱼进化而来的时候,头骨变得更加坚硬,脊柱上伸展出较多肋骨,支撑用于协助肺部扩展与收缩的肌肉。 提塔利克鱼tiktaalik❇️ 发现与加拿大北极地区3.75亿岁的岩石中全身呈肉鲫鱼的结构,用腮呼吸,也能利用肺呼吸,周身有鳞,但却拥有与鳄鱼相似的扁平头骨,鳍部状如肉鳍鱼,但其骨头结构已发生变化,有了肘部和腕部的雏形,肩胛带以与头骨分离,两者分别与颈部相连,用于支撑身体和四肢运动的肌肉组织。另外,头骨特征明显。
在泥盆纪晚期时,脊椎动物开始登上陆地了。 大陆板块的变化❇️ 🌱寒武纪大爆发时,地球大陆处于大范围离散状态。 🌱莱尼燧石形成时期,地球各大陆再次开始聚合,形成一个独立的超级泛大陆,大约在三亿年前,泛大陆完成构建 🌱1.75亿年前,泛大陆再次化整为零。 土壤和氧气变化❇️ 🌱光合作用的有机产物更多的被埋藏,会加速碳元素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向沉积物中的有机分子转移,从而为地球降温 🌱由于被埋藏的有机碳并不消耗氧气,因此被埋藏植物的增多也就意味着大气中氧气水平的提高 🌱结论:随着早期陆地植物的演化,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最终达到现代水平。与此同时,深海中也有了氧气。 石炭纪❇️ 翅膀展开长度为71厘米的蜻蜓, 身长约2米的千足虫, 木贼类植物高度超过9米, 现今的小型植被的石松类植物在石炭纪的能长到30米高。 这些大个子,最后被埋压,形成了现在美国西弗吉尼亚肯塔其州,伊利诺伊州的煤矿。 灭绝:晚古生代大陆碰撞形成山脉改变了大气与海洋的循环模式,进而排干了湿地的水分,为这些物种带来了灭绝。 脊椎动物❇️ 🌱早期,陆生脊椎动物都是食肉动物或食腐动物, 🌱5000万年后,四足动物中既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被分为两栖动物和羊膜动物两类,❇️ 🌱后者包括了今天的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哺乳动物。 古生代终结于一场大灾难,陆地生态系统在中生代又恢复生机,且脊椎动物和植物在往现代的方向发展。现代大多数的开花植物要等到中生代晚期,才会遍布各地。 ❇️三叠纪岩层中: 最早的哺乳动物、龟,蜥蜴和青蛙、还有最早带翅膀的脊椎动物翼龙、最早的恐龙和恐龙的近亲。 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敏捷的大型爬行动物:两足,四足,鼻子长牙齿外露,哈巴狗那样短而扁的鼻子,一些食肉,一些食草。恐龙,在三叠纪并不突出。 三叠纪因灾难而起,也因灾难而终。 三叠纪末期大灾难的幸存者是恐龙。 ❇️恐龙🦕🦕🦕🦕 🌱Dinosaur:在希腊语中是:恐怖的蜥蜴 🌱已知最小恐龙仅约七千克,个头相当于一只迷你雪纳瑞犬 🌱通常是体型越小的种类越多,体型越大的种类越少,也就是说:啮齿动物多,大象少。然而,恐龙却与众不同,体型越大,种类却越多。 🌱脖子长:让他们的觅草范围很大,不必走来走去,食物资源获取的效率很高。 🌱头部很小:让脖子可以支撑,不细嚼慢咽,会迅速的吃掉枝叶,囫囵吞下。 🌱呼吸系统:与鳄鱼不同,却与鸟类相仿,这样能使氧气运送至庞大身体的各处。脊椎还连着无数气囊以减轻脖颈的压力 🌱新陈代谢:代谢率很高,使它们生长速度非常快。 地球上的动物可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前者通过燃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后者依靠周围环境来调节体温。 为保持体内温度,恒温哺乳动物的和鸟类需要消耗大量通过进食转化的能量,而恐龙与现在的鸟或哺乳动物不像,它似乎通过一种独特的促进新陈代谢的方式来维持较高体温,从而将更多食物用于自身生长。 🌱当一只动物越长越大,所产生的热量会随体积(立方)而增加,所消耗的热量则是随身体表面积(平方)增加的。这意味着产生的热量是立方函数,而消耗的热量是平方函数。 所以。体型庞大的恐龙通过相对被动的方式维持较高的体温。 ❇️始祖鸟 1855年到1861年,先后在巴伐利亚一家采石场挖掘出两块非同寻常的动物化石,有一具完整的动物骨骼结构,形似同时期的小型恐龙,但前肢却长出了翅膀状的结构,头骨已经演化出形如鸟喙的结构,身上有羽毛。
🌹❤️第七章 灾难改变地球—灭绝重塑生命❤️🌹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中生代—新生代界线) 意大利中世纪古镇古比奥gubbio附近,深嵌在亚平宁山脉中一层层的致密石灰岩里满是化石,在这数百米高的岩壁上的无数层的岩层中有约一厘米厚的粘土层里,一丁点儿的碳酸盐矿物都没有。在该粘土层之上的岩层中,找不到在该粘土层之下发现的微体化石物种。
❇️20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 他向他的父亲提出那层与众不同的粘土代表了多长的时间。 他的父亲是知名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路易斯,他回答道:从古至今,不断有极微小的陨石,从大气中落到地球上,它们坠落的频率是已知的。这些来自太空的信使包含着诸如铱这样的地表物质中极少存在的元素,只需要测量一下该土层中铱元素的含量就能计算成在他的时间跨度。 沃尔特测量后发现,它所代表的时间跨度应该有几百万年,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是:铱元素含量之高,反映的不是铱元素在缓慢的积累,而是意味着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这源于一颗直径要达到近11千米的陨石。 1980年,阿尔瓦雷斯团队发表了这篇论文,轰动了世界。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科学家们踏上了探寻之旅。❇️ 在世界各地,凡是于白垩纪与古近纪交界时期形成的岩石中,都可见铱元素含量异常现象,而在更早或更晚期形成的岩层中,都没有出现该情况。 另外,在该交界时期内形成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名为“冲击石英”❇️的独特矿物质,冲击石英质在极高温、极高压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而这恰恰符合一颗巨型陨石撞击地球的假设。 🌱最终,确凿证据出现了:在尤卡坦半岛yucatan❇️发现了一个形成于该交界时期的直径约200千米的陨石坑。 ❇️过去5亿年间,5次生物大灭绝,6次小规模灭绝
❇️最大规模的灭(🔷二叠纪的结束🔷) 并非白垩纪末期,而是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超过九成的海洋动物消失殆尽。 🌱中国浙江长兴县煤山镇的一座山坡上的化石记录了这次大灭绝事件。 山坡下的石灰岩中,满是二叠纪末期海洋动物化石:腕族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体型较大的矿化原生生物。但当你走过遗址半山腰的位置时,会发现只有刀刃那么厚的某一地层之上,这些生物化石通通消失了,再往山上走,只能看到少量小型生物化石,主要是蛤蜊和蜗牛。 🌱位于生物化石消失层之下的火山灰岩层,形成于251.941+-0.037百万年前 🌱位于其上的火山灰岩层形成于251.88-+0.031百万年前。 这两个时间点很重要,因为它们与发生在亚洲大陆千里之外的另一端的地质事件——西伯利亚暗色岩系❇️发生的事件完全吻合。Siberian traps❇️ ❇️西伯利亚暗色岩系❇️ 🌱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部 🌱暗色岩trap指玄武岩或其他暗色火山岩层层相叠,形如台阶 从空中俯瞰那片暗色岩系的范围大约有70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相当于澳大利亚,大部分区域厚达2500米,体积约为400万立方千米。 🌱这是强烈火山喷发的证明。 🌱大规模火山喷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甚至甲烷气体。有此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升温。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氧气耗竭,称为❇️致命三剑客❇️ 🌱二叠纪末期,海洋动物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对二氧化碳的剧增具有较强承受力,而另一组的承受力则相对较弱。 承受力较弱的有:珊瑚,腕足类 承受力较强的有:用鳃或肺呼吸的具有发达循环系统的动物,比如软体动物,鱼类和节肢动物。陆生生物 🔷三叠纪的结束🔷 🌱三叠纪的结束,一如他开始时那样:大量岩浆猛烈喷发,喷发区域呈弧形。从苏格兰西岸的芬格尔山洞到纽约州帕里塞斯陡崖,一直蔓延至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的黑色岩壁,还有一部分被埋在今天的亚马逊雨林之下。 🌱海洋生物的选择性灭绝特点与二叠纪相似,生物礁损失最为严重。海洋里大约40%的属和多达70%的种消失了。尽管灭绝物种数远不及二叠纪末,但仍可谓数量惊人。 🌱陆生生物中,鳄目动物的许多种类灭绝,恐龙和哺乳动物的祖先幸存。 ❇️中生代晚期❇️ 出现多次海洋缺氧事件,其中至少有两次与大规模火山作用和物种灭绝息息相关。第一次发生在1.83亿年前,第二次发生在9400万年前。 这些小规模灭绝事件中,约有%15到20%的海洋生物蔬类消失。 🌱到白垩纪晚期,地球上又出现一次大规模火山作用,并造就印度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时间早于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火山影响了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进程。 ❇️古生代灭绝事件❇️ 🌱奥陶纪末期的不同点: 与全球性冰川扩张发生的时间刚好重合。当冰川扩张,海平面就会下降。因此,海平面本来较高,并且地球上大部分低洼地带都被前海覆盖,那么当大面积冰川扩张时,海平面的降低会使那些低洼地带浮出海面,大片浅海生物栖息地就消失了,这就是奥陶纪的情况。 另外如果,迁徙路线合适,动物群落可以迁移至更加宜居的环境,比如,北美洲东部的植物成功迁移至墨西哥湾附近,最终得以幸存,而阿尔卑斯山脉的阻断,导致欧洲北部的植物未能迁移他处,最终大量物种灭绝。 🌱泥盆纪晚期的生物大灭绝 至此,物种消失的过程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3.93亿年到3.59亿年,腕足动物和其他栖息于海底的生物率先减少,造礁生物紧随其后,最后则是依靠喷射液体产生动力的头足类动物。 泥盆纪生物种类的减少,反应的似乎是新物种形成速率降低,而物种灭绝速率同样很低,因此这个事件更确切的可以称为❇️大消耗❇️,而非典型的❇️大灭绝❇️。 ❇️大灭绝在地球演化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现在普遍可见的哺乳动物,部分原因正是恐龙的灭绝。 🌱白垩纪末期菊石类生物消失殆尽,鱼类才在开始繁盛。 🌱现代珊瑚、软体动物和螃蟹也因为古老礁群系统中的床板珊瑚、腕足动物和三叶虫的灭绝。 ❇️大型陨石撞击、大规模火山❇️ 🌱公元前43年,阿拉斯加一座火山爆发,给欧洲带来严酷的寒冬和大范围粮食欠收,导致罗马共和国的陨落。 🌱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连遥远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都因此遭遇无夏之年, 还有庞贝古城, 🌱还有1908年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将西伯利亚一处人迹罕至之地的8000万棵树夷为平地。 ❤️🌹第八章 人类改变地球——未来在你手中🌹❤️ 🌱灵长类动物包括狐猴、眼镜猴、类人猿 等。 700万到600万年前 一个新的类人猿谱系,从它的近亲——以现在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为代表的谱系中分化出来,被称为“人族”hominins❇️ ——身形不大,大脑较小,鼻部突出,手臂较长,有弯曲的长手指。与其他猿类的关键区别:可以直立行走 🌱始祖地猿——简称“雅蒂ardi” 埃塞俄比亚440万年前岩层中 善于攀爬、在林间穿梭自如,在丛林中寻找果子和其他食物。 🌱南方古猿(在 雅蒂之后) 目前发现的属种有十余个,都发现于非洲。 大部分骨骼没有特别之处,只有一副骨骼化石叫露西 Lucy,320万年前被发现于埃塞俄比亚。 身形和雅蒂差不多,臀部更宽足,弓更明显,脚趾更短,说明在直立行走方面Lucy比此前的人族更加得心应手。 牙齿也很独特,较大的磨牙,我适合长时间的咀嚼行为。 与其他人族相比,食用果实的情况较少,主要以坚硬的块茎、种子,叶子为食。 🌱1976年,考古学家在坦桑尼亚发现了一系列370万年前的脚印化石,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走过一片潮湿的火山灰地带,留下了长达27米的行走轨迹。从脚印推测,南方古猿可谓徒步行走的能手,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上活动,而非穿梭于树冠间。 🌱在非洲,肯尼亚发现的距今330万年的工具说明,南方古猿曾利用大石块磕出锋利的石片来做工具。 ❇️智人❇️ 也就是人类,是人属homo中仅存的一只物种,当真是唯一活下来的人族。 借助化石标本,认定了另外13个人属物种,其中11个有正式的学名,但13个人属物种都已灭绝。 最了解的人属物种是🌱直立人,发现于190万至25万年前的岩石中。直立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身体构造介于南方古猿与现代人类之间,骨骼结构更接近人类,大脑尺寸介于Lucy与人类之间。 🌱其次,与此前之人族不同,直立人繁衍发展的足迹并不仅限于非洲,更遍布了欧亚大陆。 🌱已知最古老的智人化石发现于摩洛哥,可追溯至30万年前。在那不之前不久,人类才开始使用复杂工具,并控制火。 在那个冰期,还有至少三个人种与我们直系祖先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尼安德特人,是聪慧的狩猎采集者,会使用各种动工具,大脑比人类还大一些。人属的另一个分支是❇️佛罗里斯人,身形很小,被称为霍比特人,还有❇️丹尼索瓦人。 借助化石,我们得知现代人类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之间具有亲缘关系,三者之间偶尔也有杂交情况。 大多数人类DNA里仍包含着一小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美拉尼西亚人,澳大利亚土著以及一部分亚洲人则保留着一些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早期人类仅生活在非洲, 但大约10万多年前,一群人迈向更广阔的世界,最终与尼安德特人共同生活在当今以色列所在的地区。 接着,7万到5万年前又迅速发展,足迹遍布亚洲和欧洲。 ❇️德国西南部的岩洞里❇️ 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雕像有猛犸象、马、大型猫科动物,一件女人雕像,这些都是用猛犸象牙雕刻的。 同一时期,在东半球各处还找到了大量洞穴壁画,包括各种动物,也有可能是神灵。 现存最古老的洞穴壁画发现于印度尼西亚,距今有4.4万年历史,穴壁上刻绘的狩猎者形象半人半兽。 从那个时代,有大量石制工具,细致锻造的锥子、针,还有骨头做的笛子。 ❇️人类对动物的影响 2万年前,冰川覆盖北美洲的北半部,那里生活着猛犸象、乳齿象、披毛犀、洞熊、冰原狼、洞狮,还有剑齿虎、马,骆驼、大地懒。 1.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地球迅速升温,该过程大约从1.3万年持续到1万年前,最终迎来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的“间冰期”。 1.3万年到一一万年前,一美洲温带气候范围越来越大,各种植物逐渐北迁 在1.65万到1.63万年前,人类曾在美国爱达荷州的鲑鱼河地区生活过,这也是证据证明人类从东北亚向北美洲的第一波迁徙行为。路线可能是沿太平洋海岸进行,因为最先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称那群移民为克洛维斯人,他们迅速壮大,刚好在那些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灭绝前造出了新式的复杂工具,猎杀与屠宰地点之多,反映出克洛阳维斯文化与狩猎紧密相关,这也恰恰表明人类活动是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4万到5万年前,人类登陆澳大利亚,他们到来的时间刚好与本地动物数量减少的时间吻合。 西伯利亚北部楚科奇海上有座名为弗兰格尔岛的孤岛,猛犸象在4000年前才灭绝。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