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4 作者对佛教流变的论述
最初释迦牟尼的佛教是哲学的和学术的,最初的僧团是学术组织,目的是开启智慧,引导民众向善和在压迫中寻求解脱。这个阶段的佛教有着浓厚的唯物主义气氛:佛是众生的导师而不是统治者;个人要靠自己的修行努力寻求解脱;因果报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神佛的意志为转移;没有高僧寺庙,修行者自行乞食度日,精神力量、哲学思辨,原始激进。
但后来的佛教世俗化了,宗教的意义开始超过学术层面,神佛系统产生了,僧院变成了世俗的权力架构,修行越来越强调依靠神佛外力,观世音菩萨、净土信仰开始受欢迎,受众开始从知识精英下探到普罗大众,方便法门也越来越多,烧香拜佛、求签还愿、捐资兴寺、开光超度,信仰变成了商业逻辑的交易。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佛教作为一门大众信仰为了生存发展所必须得妥协:只有容易的、方便的、能立竿见影给与回报的东西,才是群众喜欢和支持的。而复杂抽象的教义、还有哲学的思辨,早就被社会淘汰了。宗教,终于成为了一张标有价格的“天国入场券”。
从哲学层面看,佛教最初的对物质、意识、时空关系、生命意义的讨论,虽然有原始的唯心主义色彩,但理想化的背后,还真有一些值得向往的东西。相比西方那些有神宗教,原始佛教能一定程度上接引到现代科学都正在赶赴的时空、生命本质的研究和讨论,释迦摩尼才是真正的智慧化身。
或许这个世间的一切东西,并非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很多东西,正如《圣经》中所说的窄门,告诉我们,越是小众,越值得修行。
24人阅读
寡人有疾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181 世界是一个整体 一章
上午认真看完了这一章。从玄奘对印度佛教唯识学的引入,转入到中国本土天台、华严两宗对佛学...
-
P304 有关书中介绍的禅宗和理学心学
今天一直在叉着读秦晖的《传统十论》中儒法道三道混流和对传统吏治的影响,还有《佛祖》一书...
-
P404 作者对佛教流变的论述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