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传
袁枢,字机仲,是建州建安人。他自幼勤奋学习,曾经以“修身为弓”的赋文在国子监参加考试,周必大、刘珙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在礼部考试中,他的词赋成绩名列第一,后来被调任为温州判官,又担任兴化军的教授。
乾道七年,袁枢担任礼部试官,随后被任命为太学录。他在轮对时上了三道奏疏,一是论述广开言路以培养忠孝之气,二是论述恢复失地应当图谋万全之策,三是论述士大夫中多有虚妄不实、贪图名利之人。当时,张说从閤门凭借节度使的身份兼任枢密使,袁枢与学省的同僚们一起议论此事,皇上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但脸色却不好看。
袁枢退朝后去见宰相,把自己的奏疏给他看,并且说:“您不觉得与樊哙这类人同流合污是可耻的吗?”虞允文听后非常惭愧。袁枢随即请求外调,出任严州教授。
袁枢经常喜欢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苦于它内容浩繁,于是他就区别其中的事件并进行贯通,编成了《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了这本书,上奏给皇上,孝宗读后非常赞赏,把它赐给东宫太子以及江上各位将领,并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这本书里了。”
有一天,皇上问袁枢现在担任什么官职,龚茂良如实回答,皇上说:“可以让他担任寺监簿。”于是袁枢以大宗正簿的身份被召来面对皇上回答问题,他就借着史书进言说:“我听说陛下曾经读过《通鉴》,多次发表训示,看到诸葛亮论述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小人不可不去’的告诫,陛下的话真是伟大,可以作为万世的法则。”接着他详细陈述了往事,从汉武帝一直到唐文宗偏听奸佞之言,导致祸乱。并且说:“本来就有狡诈虚伪却貌似诚实,阴险谄媚却貌似忠直的人,如果陛下每天在帷幄中与这些人谋划国事,任免天下士人,我担心他们一定会成为朝廷的累赘。”皇上看着他说:“朕不会与这些人在帷幄中谋划国事。”袁枢谢恩说:“陛下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天下的福气。”
后来,袁枢升任太府丞。当时士大夫中颇有结党营私的人。袁枢上奏说:“君主有偏袒之心,就会导致臣下有朋党之患。近年来有人说陛下宠信武士,有厌恶轻视儒生的心,猜疑大臣,亲信左右近臣,让内庭干预朝廷大事,让近侍参与国家大计的谋划。现在虽然总揽大权,专心听取和审阅奏章,但有时会被蒙蔽视听,暗中转移威权和福祉。希望陛下能否定或肯定一件事只听从国人的意见,不因为亲信近臣的毁誉而有所偏私。”皇上当时正锐意北伐,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志向。袁枢上奏说:“古代图谋他国的人,一定会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弱小,如果陛下有志于复仇金国,我希望您能积蓄威力,养精蓄锐,不要暴露自己的实力。”他又陈述了任用宰相、台谏官的方法。
当时有人建议限制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的锁厅试名额,限制添差岳祠的官员数量,减少臣僚的举荐,确定文武官员的任子制度,严格特奏名的等级,延长郊祭的年份,延缓科举考试的期限。袁枢认为:“这些都是近年来狭隘的言论,君主只应以天道为准则,这些建议不可行。”于是他上疏劝皇上推广宏大的胸怀以保存国家的体面。
袁枢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记。章惇的家人因为与袁枢是同乡,就婉转地请求他在传记中为章惇美言几句,袁枢说:“章惇担任宰相时,辜负国家欺骗君王。我作为史官,记录史实要真实不隐,我宁愿辜负乡人,也不能辜负天下后世的公议。”当时负责史事的宰相赵雄看到后叹息道:“真是无愧于古代的良史啊!”
袁枢代理工部郎官,多次升迁后兼任吏部郎官。两淮地区发生旱灾,朝廷命令他前去视察真州、扬州、庐州、和州四郡的情况。他回来后陈述了两淮地区的形势,说:“两淮地区坚固则长江可以防守,现在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卫两淮,把重兵放在江南,把空城留在淮上,这不是防备不测之患的方法。瓜洲新城,只是专为退保之用,金朝使者经过时都会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淮地百姓听到后都叹息不已。是谁为陛下出的这个策略呢?”
袁枢升任军器少监,被任命为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公事,后改任处州知州,赴京奏事。袁枢出使两淮回来面对皇上时,曾经说过:“朋党相互依附则大臣的权势加重,言路堵塞则君主的势力孤单。”当时宰相听后不高兴。到这时他又说:“威权在下则君势弱,所以大臣驱逐台谏官来蒙蔽君主的视听;威权在上则君势强,所以大臣勾结台谏官来遏制天下的公议。现在朋党的旧势力仍然存在,台谏官的官职还没有端正法纪,言路又将重新陷入荆棘之中了。”
袁枢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纠纷被送到大理寺审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收受了厚礼而偏袒高氏,袁枢把事情的真相上报给皇上,人们都为他感到担忧。皇上大怒,立即罢免了冷世光,朝廷大臣弹劾御史的事情,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皇上亲笔写下诏书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仍然兼任国子祭酒。他趁机以审理大理寺案件为由请求外调,朝廷给了他一个郡守的任命,但随后又将他降职两级,搁置了先前的旨意。光宗即位后,恢复了他的原官,提举太平兴国宫、担任常德府知府。
宁宗即位后,提拔他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府濒临长江,每年都会被大水淹没,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故城和楚观还在那里,袁枢就在那里建造房屋,让百姓搬去居住,以防备不测之患。他又种植了几万棵树作为屏障,百姓都感激他。不久他被台臣弹劾罢官,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此以后他三次担任祠官,都极力上奏请求离职,把自己比作汉代的疏广、晋代的陶潜。开禧元年,袁枢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袁枢自从闲居十年以来,创作了《易传解义》以及《辩异》、《童子问》等书籍藏在家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