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阅读笔记(01)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读约瑟夫·弗兰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第3卷:自由的苏醒》,第九章分析此书。正好借机重读一遍,上一次读是20年以前了。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最初发表于《时代》杂志,1861年,第1~7期,署名: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附有副标题——一个失意文人的札记和题词:“献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作者的长兄)。单行本于1861年在彼得堡出版。在作者生前,分别于1865年和1879年各再版一次。
本书的构思,应追溯到1857年。是年11月3日,作者自塞米巴拉金斯克函告长兄米哈伊尔,说他拟写一部“类似《穷人》的反映彼得堡生活的长篇小说(但主题思想比《穷人》更为出色)”。1860年春,作者移居彼得堡后,便着手创作,他在1860年5月3日致函A.И.舒伯特说,当时他“完全处于一种狂热状态”,原因就在于这部长篇小说。“要把它写得好些,我感到书中有诗意,我知道,我的整个文学前程将取决于它的成功。从现在起我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坐三个月左右。可我完稿时会得到什么样的奖赏啊!”然而小说的写作进度缓慢,“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于1861年7月9日脱稿。
——出版过程据河北教育版“全集”题解
一、内容概要(彭克巽)
第一部(全15章,第8章、第15章的万尼亚与娜塔莎的大段独白型对话值得注重)
此时期,陀氏在政论中主张俄罗斯“普遍的精神和解”,但在文学创作中则揭示这种和解是多么不容易。在《时间》杂志上连载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年1月—7月)就是如此。在这部成为他新的文学生涯里程碑的小说中,陀氏又回到他早年《穷人》的主题,并进行了崭新的开拓。它的构思始于1857年作者还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时候,他在11月写给哥哥的信中说:“写完它[12]之后,我将要写一部取材于彼得堡生活的长篇小说,类似于《穷人》(但思想比《穷人》更出色),这两部作品,我早已开始,并写了一部分,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13]当陀氏回到彼得堡,创办杂志时,感到连载一部能够吸引读者的长篇小说的重要性。因此,在多病中像“驿站的驽马”那样日以继夜地写作这部小说。他在1860年5月给当演员的女友舒别特(1827—1909)的信中说:“我回到此地后,完全处在一种极为兴奋的状态中。一切原因都在于我的长篇小说。我想把它写好,我感到其中有诗意,我知道我的整个文学生涯有赖于它的成功。”[14]随着小说章节的逐步发表,愈来愈多地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正如,我们在“序论”中所引用,杜勃罗留波夫在《现代人》(1861年9期)上发表评论文《备受折磨的人们》,认为陀氏的这部新小说是“迄今为止本年度最卓越的文学现象”。1881年2月初,列夫·托尔斯泰在给尼·斯特拉霍夫的信中谈到刚去世不久的陀氏时说,前不久他读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而“深受感动”。[15]这部小说于1931年由李霁野翻译成中文,小说的题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就引起当时受压迫的中国读者的共鸣。
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与《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的主题思想有一定联系,是“暴君与逆来顺受者”这一主旋律的变奏,但对暴君的抗议声音更加强烈,并提出了“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能否以福音书的名义宽恕暴君和虐待者的问题。作为重返彼得堡后的新小说的起点,陀氏在他喜爱的笔记体小说中增强了推理小说的因素,这实际上也是探索人的秘密、彼得堡的秘密的陀氏必然会选择的艺术手法。
小说开篇就像布设谜团那样描写了神秘、奇特的事件。笔记者伊凡在一家糖果店看到衰老的奇特老人和跟着他的老狗,他在店里一言不发,也不买东西,像是为了取暖而来的。笔记者不由地想到:“老人和狗像是不知怎么从霍夫曼的某个书页中爬出来似的”。当老人起身要走时,才看到老狗已死去。伊凡好奇地跟踪老人走出店外,发现他在街上喊着“瓦西里岛上”,“第六条”,而咽了气。伊凡打听到这个老人叫斯密特,是俄国籍的外国人,并住在一座五层楼上一间低矮、潮湿的屋子里。老人孤单的生活过得极为贫困,桌上放着两本书,一本是简明地理,另一本是《新约》俄译本,用指甲在页边上做了许多记号。《新约》这个细节是个伏笔,它将是小说要涉及的一个主题。伊凡刚好在找房子,便把老人的故居租下来。
作者将老人神秘的死亡作为悬念留给读者,倒叙自己的身世,以及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伊赫梅涅夫一家的故事。伊凡是个孤儿,从小在外省一个诚实的小贵族地主伊赫梅涅夫家长大,同其独生女娜达莎是青梅竹马的好友。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在那里拥有领地,并请伊赫梅涅夫当了领地管理人。14年来,公爵与管理人关系不错,公爵在国外使馆谋得职位后,把儿子阿廖沙寄养在管理人家;阿廖沙现在已从高等中学毕业,却像孩子般天真。公爵从国外回来后,听信流言蜚语,诬蔑伊赫梅涅夫三年前卖公爵的小森林时私吞了一万两千卢布。伊赫梅涅夫忍受不了这侮辱,诉诸法院,但屡屡败诉;为了要继续上诉,他搬到彼得堡来。公爵后来知悉管理人的无辜,但公爵为人狡猾而自私,不肯还管理人一个清白。此时,伊凡在阔别四年后,与伊赫梅涅夫家在彼得堡重逢,并朗诵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使他们很受感动。这一段落带有陀氏的自传性成分,即根据发表《穷人》时的感受写成。陀氏小说的情节往往直接取自某件生活事实,因为发生过的事无疑是真实的,而且常常带有事件性的意义。伊凡这次朗读使伊赫梅涅夫一家很感动,娜达莎几乎答应成为他的未婚妻。一年后,笔记者来到伊赫梅涅夫家时,正遇见娜达莎要私自离家出走,因为她炽热地爱上了阿廖沙,准备同他结婚。如此,才回到小说现在时的时间上来;老伊赫梅涅夫受到公爵和女儿的双重打击,觉得不能宽恕他们;母亲安娜和伊凡也都为娜达莎的命运担忧。小说在这样的布局中把两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家庭的故事——伊赫梅涅夫一家的故事和斯密特一家的故事交错起来。
在神秘的老人斯密特死后的第五天傍晚,一个十二三岁的瘦弱、苍白的女孩悄悄地走进伊凡的新居来;听说老人死后,她跑到楼梯那里哭泣。伊凡赶过去,她却跑开得无影无踪。伊凡一下子面对三个使他焦虑的问题:娜达莎的命运、伊赫梅涅夫老夫妻的可怜境遇,还有这瘦弱的小女孩涅莉。小说情节围绕伊凡在这三者之间的奔波而展开,使作品处处响起人道主义关怀的音调。母亲安娜早已原谅女儿,但在盛怒的丈夫面前不敢提及女儿,偷偷地亲吻镶嵌有娜达莎肖像的小颈饰。伊赫梅涅夫自尊心很强,要女儿抛弃与公爵有关联的一切,回来请求宽恕。诉讼进程也不顺利,使他很恼火。一次,从口袋里掏诉讼文件时,不小心掉下了里面有娜达莎肖像的小颈饰,原来他从安娜那里偷走了它,带在身边。这说明他心里对女儿的疼爱,但当着大家的面,老人却将它扔在地板上,疯狂地用脚踩它。安娜对他喊道:“暴君!无情的、具有残酷的心的、高傲的人!”这是小说中精辟的心理描写和道德评价相交织的一个悲喜剧场面。
但是,老伊赫梅涅夫并不是本质上的“暴君”,那只不过是由受侮辱而来的暴躁,真正的“暴君”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他与某伯爵夫人有暧昧关系,并为了她女儿卡佳的三百万卢布陪嫁,准备让阿廖莎娶卡佳。娜达莎出走后,起初处境还不错,但愈来愈不妙,因为阿廖沙风流,逐渐为卡佳所吸引。娜达莎一时的热烈的爱和幻想,本以为她与阿廖沙的结合可使两家和解,现在看到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幻想的濒临破灭,有所后悔。她虽善良而坚强,却是“逆来顺受者”;她在想如何使阿廖沙不受良心责备地离开她,认为爱一个人就应当为他牺牲一切,要“饱经痛苦,重新求得我们未来的幸福”,“以苦难洗涤一切”。在娜达莎形象中体现了一些东正教的道德、伦理观念:顺从、宽恕和忍耐。
二、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批评性评论(据河北教育版“题解”)
1.杜勃罗留波夫
《现代人》1861年9月号发表的尼·亚·杜勃罗留波夫著名的论文《逆来顺受的人们》对这部小说做了最为详尽而又富有思想的分析。
杜勃罗留波夫把这部小说列为“本年度出类拔萃的文学现象”,并满怀同情地提到作者忠实于19世纪40年代的“人道主义”倾向。他还认为,小说中“有很多生动的、精雕细琢的细节,小说的主人公尽管追求令人伤感的悲欢离合,但有些地方还是写得不错,小内莉的性格刻画得极好,伊赫缅涅夫老人的个性也勾画得十分生动自然。凡此种种,使小说理所当然地受到读者的关注”。但就小说整体而言,他并不感到满意。他断言,小说并未“达到美学要求”,例如“人物形象的苍白与模糊”,“加工润色每个人物方面的力不从心”,甚至都没有告诉他“该如何恰当地表达内心感受”,“凡此种种,说明作者积累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多彩,以及他对人物的塑造在艺术上不够丰满和完整”。
他认为那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就是小说艺术上的败笔之一,他在“所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当中……被侮辱与被损害得最为惨重”。“小说的情节持续了一个月左右,那位伊万·彼得罗维奇一直在东奔西跑……然而也仅此而已;至于他心里究竟想些什么,我们却不得而知,虽说我们也看出了他并不好受。总之,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深陷情网、爱得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人……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位作者,他不擅长运用特定的叙述形式,未考虑到这种形式加诸于他一些什么责任。因此叙事的口吻绝对是虚假而又不自然的;实际上本应是当事人的叙述者本人,在我们看来却类似古代悲剧中主人公的挚友那种角色。”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遭到批评。“娜塔莎的三段论真实得惊人,似乎她在讲习班里学过它似的,”杜勃罗留波夫挖苦道,“她的心理洞察力令人吃惊,语言结构堪与任何一位演说家,甚至古代演说家媲美。不过您得承认,十分明显的是,娜塔莎岂不是在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说的话?而且大多数人物也都用这种口吻说话。”批评家感到纳闷,“像阿廖沙这样一个臭虫,怎能赢得这种姑娘的爱慕”。作者没有解释清楚这一点。“女主人公未向我们敞开心扉,而作者也显然不比我们更了解她心中的秘密。”
2.库列舍夫-别兹博罗德科
《俄国言论》的批评家《俄国言论》的批评家库列舍夫-别兹博罗德科着重指出这部新作在艺术上不够完善,小说的“艺术结构”有松散的一面,情节拖沓,凭空虚构,人物的行为举止不自然等等。例如,伊万·彼得罗维奇对抛弃了他的娜塔莎及其情人的态度似不足信;伊赫缅涅夫老人对辜负了他的信任的伊万·彼得罗维奇的态度也不够真实;娜塔莎对待父母冷酷无情的举止不合情理。他觉得娜塔莎和卡佳对阿廖沙的爱情是不可思议和难以解释的。他认为:“作者没有描绘出、没有刻画出、也没有解释清楚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任何一个真正的典型。”小说的名称“与其内容完全不符”。隐藏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这几个字中的可怕的悲剧何其多呀。而在书中,也许只有伊赫缅涅夫老人“被侮辱与被损害”了。至于其他主人公,“即使被损害,那也毫无例外地是为了自寻开心”。不过,他也同时指出,由于叙事手法高超,小说还是引人入胜的。作者拥有“难以模仿的讲故事技巧;他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自己的一套完全独树一帜的并富于艺术性的造句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文笔就其优点而言,并不逊于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皮谢姆斯基。批评家把这部小说称为“杰出的童话小说”。着重指出这部新作在艺术上不够完善,小说的“艺术结构”有松散的一面,情节拖沓,凭空虚构,人物的行为举止不自然等等。例如,伊万·彼得罗维奇对抛弃了他的娜塔莎及其情人的态度似不足信;伊赫缅涅夫老人对辜负了他的信任的伊万·彼得罗维奇的态度也不够真实;娜塔莎对待父母冷酷无情的举止不合情理。他觉得娜塔莎和卡佳对阿廖沙的爱情是不可思议和难以解释的。他认为:“作者没有描绘出、没有刻画出、也没有解释清楚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任何一个真正的典型。”小说的名称“与其内容完全不符”。隐藏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这几个字中的可怕的悲剧何其多呀。而在书中,也许只有伊赫缅涅夫老人“被侮辱与被损害”了。至于其他主人公,“即使被损害,那也毫无例外地是为了自寻开心”。不过,他也同时指出,由于叙事手法高超,小说还是引人入胜的。作者拥有“难以模仿的讲故事技巧;他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自己的一套完全独树一帜的并富于艺术性的造句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文笔就其优点而言,并不逊于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皮谢姆斯基。批评家把这部小说称为“杰出的童话小说”。
3.叶·图尔
不过叶·图尔认为,总的说来,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经不起任何最轻的批评”,其中充满了种种缺点和不妥之处,“内容和开端也充满难以理解的败笔”。尽管如此,它读起来却使人兴趣盎然。“许多篇章出自对人心惊人的理解,另一些篇章则出自能从读者心灵中激起更为强烈的感情的真情实感。”然而,小说的主人公们: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女儿,铁石心肠的父亲,“矫揉造作的恶棍”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小傻瓜”阿廖沙,优柔寡断、意志薄弱的万尼亚(酿成全部灾难的罪魁)——所有这些人物在批评家的心目中都是一些在生活中难得一见的“虚幻的人物”。在她看来,这部小说属于那种轻松题材,“他难于跟在法国文学中不胜枚举的那些十分著名的轻松读物的巨匠相匹敌……作者只不过用他彼得堡的地方色彩润饰了一番……”
4.阿·亚·格里戈里耶夫
但此后在致尼·尼·斯特拉霍夫的信中则持批评态度。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岂不是惊人的感情力量和幼稚的荒唐行为的大杂烩?在餐厅里跟公爵(公爵简直是一本小书!)的那场谈话实在很不像样,矫揉造作。这真是童年,简直就是儿童作品,公爵小姐卡佳和阿廖沙!娜塔莎那么热衷于发表长篇大论,而内莉这孩子城府又有多深!总之,一切空想的和异常的东西简直威力无穷,而对生活则一窍不通!”这些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亲切的批评家之口的评论,几乎集中了当时各个不同流派的评论界对这部长篇的所有指责。
鲫瓜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阅读笔记(01)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阅读笔记(02)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第二部(全11章) 内容概要(彭克巽) 然而,公爵却像猫玩老鼠那样地虐...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阅读笔记(03)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第三部(全10章) 一·、内容概要(彭克巽)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在他的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