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有次县试题目与“鸡”有关,一考生在中比上部分写道。“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平语:“芦花鸡。”考生接着又写:“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口之鸡耶?”考官批道:“阉鸡。” 清统治者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县试时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老百姓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情读书。有一年县试,全县报考的只有三个人。考试结束后,县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膛目结舌:三人中第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第二个更懒,只抄了试题,其他什么也没写:第三个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县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考生取为第一,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抄 了试题的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为第三,批道:“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 到了请末,即使是发达地区,也没有一个县官认真对待县试。 引自 二.“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40人阅读
赤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宋代科举:开窗放入大江来
殿试的成绩分为五等:一为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二为才恩该通、文理周密;三为文理俱通:四为...
-
一.“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上)
顶替就是找枪手替自己参加考试,在清朝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双方都要被充军,枪手外加枷号三...
-
二.“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
二.“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黄炎培在自传中提到自己小时候正在私塾中上课,一个读书人闯进来,很客气地问教师的姓名,问...
-
三.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上)
清人钱泳一生不事科举,他那本大名鼎鼎的笔记《履园丛话》却记载了不少跟科举有关的趣事,嬉...
> 查看全部2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