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记载,福州侯官人林廷禧在道光癸巳(1833年)科中进士时,年纪才十六,这还是虚岁,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算法,可能十五周岁都不到,很多人初中都还没毕业。房官特地赠联:“九岁游庠,驹齿有神童之目;五年食饩,鳌峰兼都讲之名。”这样的年纪基本上创造了最年轻进士的纪录,“为二百年来科名盛事”。 我们熟知的林则徐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时才二十七岁,已经非常年轻有为了,但比起这位侯官老乡兼鳌峰书院的校友来,还是相形见绌啊! 综观整个清朝,士子创造的科举佳话不胜枚举,光父子鼎甲就有五对,如江苏吴县缪彤(康熙丁未状元)、子日藻(康熙乙未榜眼);湖北天门蒋立铺(嘉庆辛未状元)、子元溥(道光癸已探花)。有祖孙鼎甲的,最传奇的是苏州长洲县的彭定求和彭启丰,爷孙俩先后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和雍正五年(1727年)双双连中会元、状元。彭启丰中状元后,彭定求责怪儿子彭正乾没出息,彭正乾说:“状元生我,我生状元,何愧之有?”又道:“父之父,不如儿之父;父之子,不如儿之子。”引得老头子哈哈大笑。 兄弟鼎甲则有一二十人,最有名的是江苏昆山徐氏兄弟,同胞三兄弟皆鼎甲:兄徐乾学(1670年康熙庚戌探花)、弟徐秉义(1673年康熙癸丑探花)、弟徐元文(1659年顺治己亥状元)。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赞道:“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所未有也。”其实,不仅明朝没有,清朝也只此一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徐乾学有五个儿子,后来全部考中进士,人送“五子登科”匾额,这也是清朝独一无二的。“五子登科”不一定全要中进士,中举人也算,这样的例子在朱彭寿《旧典备征》中还有二十余例,甚至还有四例六子登科、两例七子登科的。 在明清五百多年的科举长河中,这样的科举世家如山阴道上的景色一样,一路涌现,清朝如此,回溯明朝亦如此。以福建一省而论, 在隋唐开科后很长时间还是文化教育的蛮荒之地,直到泉州人欧阳詹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和韩愈等人一起高中王申进士科,也就是享誉后世的“千年龙虎榜”,方才破了百年魔咒。朱熹赞其“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一“破天荒”一词原意即指一地有士子首中进士。从此,福建文运为之一振,开启了追赶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步伐,科举人才和科举世家层出不穷,譬如福州仓山林浦村林氏家族在有明一代出现了“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国师三祭酒”的盛况,堪称此中典范。 引自 七.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杜有诗:“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其实后者才是主流的,清人顾公燮在《丹午笔记》中记载了苏州人王岩考了一辈子,终于在嘉庆元年(1796年)丙戌科会试中式,时年八十六岁。然而,不知道是兴奋过度引起了脑出血,还是油尽灯枯了,过几天就要殿试了,老王却没能等到那一刻,就在这当口去世了,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然而,比起千千万万至死连举人都考不中的士子,王岩已经算是幸运的了。所以,我在这里也不想用有如讲述乡试落第时一样哀伤的语调来谈会试落第后的情形。 最后提一下,雍正八年(1730年),徐乾学幼子徐骏因“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触犯文字狱被杀,昆山徐氏科甲繁华瞬间败落,此时距离徐元文考中状元仅仅七十一年,令人唏嘘不已。 引自 七.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26人阅读
赤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五.鼎甲产生的内幕(下)
隆庆二年(1568年)殿试,读卷官拟定名次后,隆庆皇帝怀疑“首卷有私”,于是下旨把 一甲三人...
-
七.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缪彤在《胪传纪事》记述,他参加恩荣宴那天,不仅大小官员无一缺席,而且康熙还特地“遣内大...
-
七.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
一.毕沅:从秘书到秀才是条捷径
清朝官场,尤其是京师重地禁官吏嫖娼而不禁狎优伶,前者为人不齿,而后者反被视为风雅,因此...
-
四.张謇:从军归来夺魁首
当时朝廷的文衡大权掌握在一干清流派大佬的手中,难道他们没有尽力吗?非也, 事实恰恰相反。...
> 查看全部2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