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 —— “静穆”
朱光潜先生(一八九七~一九八六)是中国现代最知名的美学家,抗战时期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因为赏识齐邦媛的才华,亲自促请她从哲学系转到外文系。一般对于朱光潜的认识止于他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或是《悲剧心理学》,事实上朱也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关键人物,和沈从文等共同标举出一种敬谨真诚的写作观。但这成为朱日后在大陆学界争议性的起源。一九三五年鲁迅为文批评朱对文学“静穆”的观点,一时沸沸扬扬。的确,在充满“呐喊”和“彷徨”的时代谈美、谈静穆,宁非不识时务? 齐邦媛对朱光潜抗战教学的描述揭露了朱较少被提及的一面。朱在战火中一字一句吟哦、教导雪莱、济慈的诗歌,与其说是与时代脱节,不如说开启了另一种响应现实的境界——正所谓“言不及己,若不堪忧”。某日朱在讲华兹华斯的长诗之际,突有所感而哽咽不能止,他“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就此令人注意的不是朱光潜的眼泪,而是他的快步走出教室。这是种矜持的态度了。朱的美学其实有忧患为底色,他谈“静穆”哪里是无感于现实?那正是痛定思痛后的豁然与自尊,中国式的“悲剧”精神。然而狂飙的时代里,朱光潜注定要被误解。五十年代当他的女弟子在台湾回味浪漫主义诗歌课时,他正一步一步走向美学大辩论的风暴里。 引自 后记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 王德威
21人阅读
Chandl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对确保台湾安全的戒严法不敬
一九五四年底,齐世英在立法院公开发言反对为增加军费而电力加价,令蒋总统大怒,开除他的党...
-
东北与台湾
东北与台湾距离遥远,幅员地理大不相同,却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经历类似命运,甚至形成互为倒影...
-
朱光潜先生 —— “静穆”
-
钱穆
钱穆的《国史大纲》开宗明义,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
-
知识分子与国家机器的对抗
半个世纪后回顾当日校园红潮,齐邦媛毋宁是抱着哀矜勿喜的心情。她曾经因为不够积极而被当众...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