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读书卡片八
阅读彭凯平著《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第1篇消极情绪篇——化消极情绪为积极优势 第13章社恐:完美主义在作祟  一、重点内容摘录 1. 社恐的定义与表现:社交恐惧从回避、羞怯到真正的恐惧,表现为生理(心跳加快、脸红)和心理(害怕评价)症状。 2. 社恐的成因:完美主义、聚光灯效应、社交技能缺失、羞辱经历。 3. 社恐的影响:降低幸福感,可能导致抑郁,影响感知与思维。 4. 应对策略:冥想、深呼吸、建立良好社会关系、认知行为疗法。 5. 聚光灯效应: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实际他人注意较少。 二、原文转述(用指定句式) • 不是社交恐惧不可克服,而是我们对社交的过度担忧放大了问题。正如书中所言,聚光灯效应让我们误以为所有目光都在自己身上,而实际上别人关注的只是内容本身。 • 过去常常认为社恐是性格内向导致的,其实应该认识到完美主义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才是主因。年轻法官因害怕出丑而回避发言,但后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逐步克服。 • 众所周知社恐影响职业发展,但研究发现适度的社交回避有时是理智的选择,比如避免无效社交以节省时间用于更重要事务。 三、个人体验 作为一名退休法官,我深感社交恐惧在职业生涯与晚年生活中的双重影响。以下是结合书中观点与个人经历的感悟: 1. 庭审中的“社恐管理” 年轻时,我常因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而感到紧张,甚至回避某些社交场合。书中提到的“聚光灯效应”让我意识到,这种紧张源于对他人评价的高估。通过职业训练和逐步暴露疗法(如主动申请公开演讲任务),我发现听众更关注内容而非个人表现,紧张感逐渐减轻。 2. 退休后的“社交回避” 退休后,我因失去职业身份而感到社交上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大型聚会中容易感到局促。书中关于“社交回避有时是理智选择”的观点启发我,主动筛选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如社区法律讲座)而非强迫自己参与所有聚会,反而让社交更高效。 3. 家庭中的“社恐传递” 法官职业的高压曾让我在家庭中不自觉地传递社交恐惧,例如对子女过度保护,担心他们在公共场合出丑。书中提到的“接近对方、增加相似性”让我学会鼓励子女参与社交活动,并通过分享自己的克服经历给予支持。 4. 对“聚光灯效应”的晚年反思 在职业生涯中,我常因害怕庭审中出错而过度准备,导致压力过大。书中实验让我意识到,这种完美主义其实是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现在回顾那些曾经担心的瞬间,发现多数人并未察觉,这让我更加释然。 四、行动指引 1. 每日冥想练习:每天早晨进行10分钟冥想,结合深呼吸缓解即时社交恐惧,连续坚持一个月。 2. 社交暴露训练:每周主动参与一次小型社交活动(如社区座谈会),记录参与前后的感受变化。 3. 建立相似性策略:在社交场合中,主动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如兴趣、价值观),增加亲近感。 4. 认知行为疗法应用:记录每次社交前的担忧念头,事后对比实际发生的情况,逐步调整认知偏差。 5. 社区演讲计划:每月参加一次社会演讲活动,从简短发言开始,逐步提升自信。 6. 家庭支持系统: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社恐经历,共同制定支持策略,鼓励年轻一代勇敢参与社交。 通过这些行动,我逐步将社交恐惧从“情绪障碍”转化为“成长契机”,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与自信。正如书中所言:“社交恐惧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深刻自我理解的起点。” 
杨斌读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阅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读书卡片六
阅读彭凯平著《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第1篇消极情绪篇——化消极情绪为...
-
阅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读书卡片七
阅读彭凯平著《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第1篇消极情绪篇——化消极情绪为...
-
阅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读书卡片八
-
阅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读书卡片九
阅读彭凯平著《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第2篇积极情绪篇——以积极情绪创...
-
阅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读书卡片十
阅读彭凯平著《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第2篇积极情绪篇——以积极情绪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