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岛是什么?
小时候多少会听说“你长大就知道了”,砰砰岛是这样的地方吗。可是我一直在长大,问题越来越多,成长和追寻真理不是一场有限的游戏。但我们需要砰砰岛的存在,也许砰砰岛根本就不是一个目标,探索和追寻对我来说比找到一个最终的答案更重要。 其实很多作品都表达过相似的思想。 《白痴》中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幸福?哦,请相信我的话,哥伦布感到幸福不是在他发现了美洲的时候,而是在他将要发现美洲的时候。请相信我的话,他的幸福达到最高点的时刻大概是在发现新大陆的三天以前,那时哗变的船员在绝望之余险些把船头转向欧洲往回走!问题不在于新大陆,哪怕这块大陆化成灰、不见了也无所谓。哥伦布几乎没看到这块大陆就死了,他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问题在于生命,仅仅在于生命,——在于发现生命的这个不间断和无休止的过程,而完全不在于发现本身!” 还有《伊萨卡岛》这首诗的那两句话: 可不是伊萨卡想愚弄你。 既然那时你已经变得很聪慧,并且见多识广,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我的理解比较简单:我们追求“砰砰岛”,却不一定渴求真的到达那里。我会对“到达”有种天生的恐惧,如果那是我的终极目标,我到达那个神圣之地后该何去何从;如果砰砰岛是我人生的意义所在,我求得了它又该用什么继续生活。我记得刘梦霏老师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时说到,她之前研究游戏是为了反驳某位“戒网瘾/反对电子游戏”大师的观念,在最后站上那个舞台与“大师”对刚后的几个月中,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因为突然实现了曾经的愿望变得空虚了。 我想说“砰砰岛”不能作为一个毕生所追求的终极奥义。即使我们真的到达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砰砰岛,那一刻的成功也是由无数次迷茫地寻找和风吹雨打的漂泊所构成的,就算岛上贫瘠荒芜,我们也知道一路的颠簸意味着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却到不了砰砰岛,但如此也不能代表自己的追寻毫无价值,我们曾阅读的书籍、跨过的坎坷、喜爱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都不会在这一刻化为乌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所获得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痕迹,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仍然代表着自己。这时环顾四周,其实已经在岛上了。 然而,社会规训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让我们常常忘记人生本是一场旅程。就像小小的佩泽提诺,在一圈的探索中,在漂泊中,在粉身碎骨中,渐渐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