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1. 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了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令人很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P2. 研究者和普通人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
P4. 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在长久而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在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够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P5. 任何对亲密关系构成威胁的事物,都让人难于接受。
缺乏亲密关系的人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3倍。
P6. 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
P11. 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
这种对自我实现的重视会让我们期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取比上一辈更多的东西——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更少的麻烦和付出。
P13. 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要满足那些掌握经济、政治和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的利益。
P15. 大多数单身人士的确渴望拥有爱侣;只有少数单身者喜欢一个人过,而非维系稳定的伴侣关系。
P16. 人们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P17. 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性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应该这样来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
P22. 两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通常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男性较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短暂的性关系,这未必表示所有男性都喜欢随意的性关系。
P23. 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
P24.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
P25. 确实,认为男女两性差异很大的人,当面临冲突时(这无法避免)不太可能去努力修复自己与异性的亲密关系。
P26. 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都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
P29. 神经质的人容易发怒和焦虑,这些不良倾向往往会引起人际摩擦、悲观情绪和争执。
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
P31. 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的确,这样做很不现实)。
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以致损害亲密关系。
P32. 我们变得依赖他人时总要冒很大的风险。与亲密伴侣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享受到支持和关心的丰厚回报,但如果发现伴侣不值得信赖,也让我们容易受到背叛和拒绝的极具破坏性的伤害。
P33. 默里指出,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保护间保持平衡,但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上。
低自尊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克服;即使结婚10年后,低自尊的人仍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伴侣不如恩爱夫妻那般爱恋和接纳自己。
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P35. 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更嗜好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风流关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后,也比女性更早地发生性关系。
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
P36. 可以想见,现代男性要想繁殖得更为成功,只有表现出更多的兑现承诺的能力和忠于一夫一妻,以鼓励伴侣为他怀孕。
P38. 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
第2章 研究方法
P64. 科学在道义上必须履行的责任是求得真知造福人类。
第3章 吸引力
P69.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
P70. 人们更有可能爱上名字和自己名字类似的人。
P72. 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问那样打动人。
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
P73.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
P74. 然而我们并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十全十美,外貌越有吸引力的人我们越容易认为他们较放荡。
P75. 那些在网络上结识的人首次在现实中聚会时,他们对彼此的了解会增进,但他们知觉到的彼此相似性和喜欢程度会下降。
P77. 女人如果有“娃娃脸”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丰满的双唇,就更有吸引力。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看上去有孩子气,而是要有女人味,青春可人;美丽的女人结合了这些娃娃脸的特征和健康成熟的标志,诸如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和满面的笑容等。拥有这些特征的女子在全世界都是公认的美女。 男性的吸引力则比较复杂。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一一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常被人认为是帅哥。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电脑图像技术把普通男性的面孔变得略微有点女性化和娃娃脸,这种“女性化了的”男面孔——看上去热情又友好——也有吸引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不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特征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征的男性面孔。
P78. 显然,对称和“平均”都会影响到面孔的美丽。
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
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大、肌肉强壮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
P80. 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高于女方,所以网络上高个男性的照片比矮个男性的照片能得到更多女性的回应。
P81. 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
女性更喜欢胸部光滑、少毛的男性,而非胸部毛茸茸的男性。
女性还喜欢聪明的男性。
原因可能是当男性企图打动女性时,会使用比日常谈话更华丽(即夸大)的词藻。
P83. 当处在受孕期时,妇女比其他时间更偏爱男子气的面孔、低沉的嗓音、有着对称体型的男子的体味以及更大胆、更傲慢、更有领袖魅力的行为。
P85. 全世界只有在富足的年代,人们才认为苗条的女子更迷人。
P87. 人们聚在一起时,长相真得很重要。外貌吸引力或许是影响男女之间最初喜欢彼此的最重要因素。
与美女交往令男人如沐春风;他们交谈时滔滔不绝,忘我投入,觉得能与美女交往真是三生有幸。
在获得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方面,男人长相的吸引力比女人的长相更重要。
有吸引力的人由于更受欢迎,他们往往不怎么孤独,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比其他人更快乐些,并且如果他们愿意,他们能和更多的人发生性关系。
P88. 俊美之人常常能与他人愉快交往,但不如长相平庸之人那样信任别人。具体而言,他人的表扬或许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你非常有吸引力,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别人赞美你是因为欣赏你的能力还是喜欢你的长相。
P89. 长相确实俊美的人并不愿意和容貌平庸的家伙成为伴侣,同样我们普通人也不会愿意和长相“差于我们”的伴侣长相厮守。
因而,虽然不很浪漫,但相似的长相吸引力或许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P90. 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去,也很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害羞之人或低自尊的人往往紧张不安地估计他人会拒绝自己,因而会追求不太出众的对象。当我们不太确定他人是否会接纳我们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冒被拒绝的风险。
P91. 简单地问声好不会显得做作或鲁莽,是最聪明的搭讪方法。
女人说出的任何一种开场白对男人的效果都很好。
男人喜欢女性先主动示好,不会在乎女人使用什么样的开场白。
P92. 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
P93. 伴侣间态度相同的程度和彼此的吸引力有着简单直接的关联: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即使相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吸引力并不会下降,所以“共同点太多”并没有什么危险。
P95. 也许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
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就发生了。
P96. 所以,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非常普遍。
文化论的倡导者认为女性之所以要通过伴侣来获取期待的资源,是因为她们被剥夺了独立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机会。
P99. 令人厌烦的特征并非隐而不显的秘密,只不过人们领悟不到自己的判断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人们还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些特质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
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
P101. 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
归根结底,我们喜欢能使我们快乐、支持我们的伴侣,但我们讨厌使我们感到沮丧、阻碍我们的伴侣,这种相像和差异的混杂就形成了在夫妻间的各种最优组合。
P102. 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
P103. 当时间已不多,酒吧内还未找到玩伴的人会认为可约的异性比当晚早些时候更好看。
P105. 如果你是位不易动感情、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那么请注意了:如果在你的力量和权力之外表现出一些儿女柔情,女人会更为你陶醉。
第4章 社会认知
P107. 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所形成的印象深刻而持久,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即使第一印象是错的,也仍会相当顽固地继续存在。
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太快了。
P110. 他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
大多数人对他人的看法都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犯了许多错误而不自知。
P112. 当事人只关注自己亲密关系的优点而忽略了缺点;因而,他们就会自信而乐观地预测自己的亲密关系会比实际情况持续更久。
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
P113. 我们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根本与被评判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并不总知道自己解释行为的原因,有时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根本没有根据。
P114. 如果人们了解伴侣各方面的情况,但却能以一种善意而大度的方式来进行诠释,这样的“错觉”就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
选择乐观地看待事物——认为伴侣已经做到最好——不断调整对伴侣的希望和标准以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就更加可能与当前的伴侣愉快相处。
P115. 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
即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P116. 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遭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
即使在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们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别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
P117. 幸福美满的伴侣常以君子之心衡量彼此,从而能快乐相处;而痛苦不满的伴侣则以小人之心来忖度对方,那么不管双方表现如何友善都不能令人满意。
P118. 所以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往往混杂着过去真实发生了的和最近才知悉的信息。
P121. 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P122. 人们却能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为,即使这些期望一开始是错误的,后来却能变成现实。
P123. 这些知觉不仅影响到对所获信息的解释,也指导着对他人的反应。我们常从别人身上验证了我们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中的行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推动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正是我们的期望造就了他们的现实。
P124. 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
P125. 某些归因、信念和期望也许是习惯性:在还未考虑或思索的情况下,它们就自动地起作用了。
与他人的特殊关系所包含的主要感情,有时会反复出现。
我们常不经意而又习惯性地把过去的经验带到新的人际关系中。
P126. 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
P127. 如果听到与自己信念矛盾的信息会令人不安,所以我们还需要能支持自我概念的反馈。
具有不良自我认知的人喜欢他人的表扬和恭维,但一旦有机会思考时,他们就不会相信和信任这些反馈。
P128. 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
P131. 在性生活中,女性会夸张地叫喊以示愉悦。
女性会在网上的个人页面上误报自己的体重,男性则会误报身高。
P132. 因此我们都希望自己讨人喜欢和受人尊敬,而不是让人害怕或者要人怜悯。
P133. 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他们对社会线索敏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愿意也有能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前的情境。相形之下,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不太在乎社会规范,缺少变通,应变能力差,故而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一成不变的行为,即使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仍保持原来固定的形象。
P135. 我们不总是会惦记着如何给熟悉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会一直努力在他们面前显得招人喜欢、德才兼备。
人们在谈恋爱时,凭借优雅的举止赢得浪漫伴侣的爱情后,却再也不肯努力在爱人面前保持风度。
P138. 具备优秀社交技能的人往往擅长评价和判断他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智力很高。情绪智力指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如果人们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就能驾轻就熟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避免过度反应。他们还能敏感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满意和亲密。
第5章 沟通
P143. 我们常常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产生我们所期望的作用,但我们却很少真正能确知它的效果。
P144. 非言语行为具有提供信息的作用,揭示着人们的情绪状态和所说话语的真实意图。
所以在网络线上交流时我们会用到模仿人们面部表情的情感符号,从而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图。
P145. 非语言行为还能表达亲密、传递权力和地位的信号,从而能限定关系的性质。
P147. 即使人们试图控制自己的表情,仍然会泄露真实的情绪。伪装的表情往往和真实的表情有着细微的差别。
如果陌生人在交往时更多地注视彼此的眼睛,比在一起时眼睛张望别处更加喜欢彼此。
P148. 有权力、地位高的人的表现却不一样——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讲话时看对方更多,而倾听时看对方更少。
根据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还能(比几率水平)更好地判断陌生人的性取向。
身体语言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原因之一是它比面部表情更难以控制。
P150. 从人们相遇那刻起身体接触就可能传递着信息。之后,不同的身体接触传递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经常与伴侣接吻能降低你的胆固醇。
人际距离的亲密区从我们的前胸向外延伸至46厘米处。如果两人面对面如此接近地站立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非常亲密或十分仇视。人际交往更多是在较远的距离进行的,人际区距离我们身体46厘米到1.2米之间。在人际区,朋友之间可能在较近的距离内交往,而一般的熟人则离得较远,所以根据人们交往时的距离可以确定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再远一些就是约1.2米到3.7米的事务区,在这一人际距离里的交往更倾向于事务化。如果你面向面试官或者教授隔桌而坐,你就处在事务区,这样的距离是合适的。但如果相隔1.5米与好友私下交谈就显得很怪异。超过3.7米就是公共区了,这种距离的交往往往非常正式,主要适用于结构式的交往,如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P151. 副语言的典型例子是我们发出的声音特征,足以告诉他人我们心中的感受。
P153. 男女两性在给俊美而非平庸的异性留下声音短信时都会使用更低频的声音,而且这样做他们感受更愉悦。
你会发现女性在排卵前几天的声音听起来更吸引人。
真实的意图并不会表现在我们的话语中,而是表现在动作和副语言上。
但如果人们的话语和动作之间存在不一致,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往往表现在非言语沟通当中,而不是言语沟通中。
如果交谈的双方采取了类似的姿势和风格、表现出类似的表情、使用类似的副语言,就出现了无意识的行为模仿。
P154. 女性并不喜欢还没有引起自己注意的男性接近自己,所以男性先得让女性注意上他们。
单纯的调情行为和直截了当的勾引人的行为并不一样。意图表达性兴趣的动作会有更多的视线接触、微笑、身体触碰、更亲密的副语言以及更小的人际距离。
男性常常看不清楚这种区别,他们易于从女性的友好行为中体会到性暗示。
女性暗示性信号的信息也容易被误以为仅仅表示友好。
男子这两种错误都会犯,因为他们在解读他人时一般并不如女子那般准确。这就是生活。
P155. 非言语行为的这些不同方面也能让我们对交往的亲密程度进行精细调整,从而确定令人舒适自在的亲近水平。
P156. 配偶非语言信息的不敏感使伴侣一方的奖赏价值更低,否则他/她的奖赏价值会变得更高。而不管何种原因,只要伴侣变得不满意,他们就倾向于不理会彼此,这使得他们的沟通更显笨拙。
P157. 女性比男性花更多时间看别人的眼睛,这似乎是她们能更准确地解读他人表情的一个原因。
P158.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不共同拥有一些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有意义的自我表露所需要的时间远不止45分钟。大多数人际关系是以肤浅的信息交流(即“浅谈”)为起点的,然后再逐渐地转到更有意义的披露。
新伙伴们倾向于匹配彼此的开放程度,如果对方表露多自己也表露多,如果对方的自我表露减少自己也表露更少。人们透露自己信息的程度,则往往取决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间也有很大的变化。
P159. 然而人际亲密过程模型认为只有满足某些条件,两人之间真正的亲密感才有可能建立。当我们对他人敞开心扉,我们希望自己的表露能引起他人明显的兴趣、同情和尊重。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他人表现出反答性,以证明他们理解和关心我们。如果他们应答适当,就能建立互信,表露会加深,亲密感也会增加;反之如果他们看来漠不关心或心不在焉,我们就会向后退缩,表露就会减少。故而,两个人要变得亲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他们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开诚布公一般有益于人际关系。其次,他们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在异性恋的关系中如果男性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有价值。最后一点很重要,双方必须都认识到另一方具有应答性。判断出自己的伴侣理解和关爱自己(即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这是亲密关系发展过程的关键要素。如果我们认为伴侣不关爱、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就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他们。
P161. 没有任何关系能够维持全部的开放和坦诚。
即使是在非常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保留一些隐私还是可取的。
人们一般是渴望保护自己,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或者保护其他人。
人们经常对自己恋爱关系的未来非常感兴趣,也迫切想知道伴侣的期望和意图,但他们不会明问。相反,他们会对恋人的承诺和投入程度进行秘密测试。他们会仔细观察恋人对有吸引力的异性反应怎样(即“三角测试”);他们煞费苦心地制造困难让恋人来克服,以验证恋人对感情的忠贞(即“耐力测试”);他们还会找到暂时分开的理由来考察恋人欢迎自回来时的热忱(即“分离测试”)。
P163. 总的来说,亲密关系中禁忌话题越多,伴侣间的满意度就越低。
亲密伴侣之间的谈话显著特点是:清楚地了解对方,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令人更加放松。
自我表露与喜爱相关的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倾向于向自己喜欢的人透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如果别人吸引了我们,我们往往会对他们更加开放。不过,我们也可能因为对他人进行了自我表露,从而倾向于喜欢他们。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对他人越开放,我们就越喜欢他们。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别人信任我们而对我们进行自我表露,具有奖赏意义。亲密表露多的人比那些对自己的信息保留的人更招人喜爱。
该积极地勤加练习:告诉你爱的人你爱他。你诚实表达的钟爱、关心、温情和呵护对于想亲近你的人都是巨大的奖赏,心中光有爱还不行,你还必须清楚明白地传达出来。本段真正的要点是:充满深情的沟通不仅能让你的伴侣得到肯定与愉悦;显然还对你有益。
P164. 请说出你对伴侣的爱,这对你们双方都有益。
P165. 男性彼此倾向于不太亲密和不带私人色彩的话题。
当男女两性在另一方的主场时言谈都不太强势,而男女彼此讨论中性话题时则不存在谈话风格差异。
更醒目的是,男性不如女性那样经常畅所欲言、抒发观点,但一旦男性开谈,就滔滔不绝,容不得别人打断。女性虽然说话较多,但很少做长篇独白式讲演。
P166. 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所指,所以一般不能充分地意识到别人很容易误解我们的文字信息。
P167. 高神经质的人比乐观的人更多地使用“可怕”、“糟糕”、“恐怖”和“烦人”这类词语。“喝酒”和“跳舞”表示性格外向,而“拜访”、“一起”、“拥拖”和其他这类友好的词则与宜人性有关。我们使用的词语的确向他人泄露了我们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快速约会上的两个人如果使用语言的方式一样,则彼此更可能相互吸引。
的确,男性对女性伙伴进行的亲密自我表露一般多于对同性伙伴(如最要好的朋友)的表露——结果是有女人参与的人际交往通常比只有男性参与的交往更加亲密、更有意义。男性对女性较为开放,女性彼此之间也较为开放,但男性不怎么对其他男性进行自我表露。
P168. 男性一生中或许需要与女人交往来避免孤独,但在这方面女性通常并不需要男性。
实际上只有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才会与最要好的朋友也只维持着表层肤浅的沟通,故而需要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以避免孤独。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也常把男性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果没有保持浪漫爱情关系的女性情侣,就往往会感到痛苦和孤独。与此相反,双性化的男性(既自信果断又热情外向)能很轻松地向男性和女性进行自我表露,从而体验到与所有朋友交往的乐趣;结果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与表达性低、传统型的男人相比,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女性交往。
P169. 的确,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工具性的沟通技能,比如给出明确指示和命令的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表达性的沟通技能,比如表达关爱和情感的能力。不过,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表达性技能比工具性技能更为重要。
P170. 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如果他们抱怨某事,很少能准确到位;相反,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即同时谈及几个问题(以至于谈到许多问题反而忘记了刚刚抱怨过的事情)。这通常使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掩埋在同时责难的许多沮丧事件之中。
因而,他们的谈话经常偏离主题。
其次,不幸福的伴侣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很少有耐心仔细思索伴侣所说的话,反而仓促地得出结论(常常假设最糟糕的情形),并根据自己揣测的伴侣意图突然改变做法。其表现之一就是读心术,即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无需询问就能理解伴侣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不幸福的伴侣比幸福的伴侣更多地以消极方式打断对方的谈话。
P171. 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常常对伴侣的抱怨报以讽刺挖营,贬低和郾视伴侣的人格。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类有破坏性的交往通常以批评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和品德,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
不良沟通还包括经常以侮辱、吻笑或者充满敌意的幽默等形式表现的蔑视。伴侣对这类攻击通常的反应是防卫;伴侣通常会寻找借口或者拒绝反向抱怨,激烈地发起反攻,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合理攻击的伤害,而不会认为这种话糙理不糙的抱怨合情合理。
正确率预测哪对夫妻会在6年后离婚。婚姻注定失败的夫妻比起那些能长相厮守的夫妻,明显地表现出更多的蔑视、防卫和交战状态。而且在长相厮守的夫妻中,沟通良好的夫妻比起经常发生误解的夫妻更加幸福美满。
我们或许需要表达更为清楚、不太有火药味的信息,更好地倾听,保持冷静和礼貌,有时这三条都需要做好。
P172. 想想我们对伴侣的那些苛刻的抱怨,无怪乎他们有时会采取防卫行为。尽可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明智、准确。这种方法就是行为描述,这样不仅能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还能把谈话重点集中在可处理的、单独的某个行为上,而行为比人格更容易改变。正确的行为描述专指某一特定事件,不会涉及普遍性;因而,在沟通中指出问题时不应该使用总是或从不这样的词语。
因而我们应该说“我现在感到非常生气”,而不要说“你真惹怒我了”。 把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陈述结合起来的简单方法是把它们整合成XYZ陈述(XYZ statement ),从而更清楚而准确地进行沟通。XYZ陈述格式如下,“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标准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
P173. 谈及已亡故的伴侣就是认可了丧亲者的痛苦,表达了关注和爱心。这样做或许并不容易,但的确能表达善意。
不要用展望乐观的未来来安慰丧亲者。要暗示亲人的死并不是最悲惨、最可怕的那种类型。也不要就所谓的化悲痛为力量提供详细建议。这些做法可能出自好意,但它们最终会侮辱丧亲者正在遭受的痛苦。只要表达衷心的同情就可以了。点头致意,耐心倾听,不要判断评价。
所以,只要你避开说话太多的陷阱,给别人以舒心的安慰或许比你想象的要简单易行。
P174.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接受到的信息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意思,让信息的传递者有机会肯定那就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P175. 不过,如果我们在谈话时经常大发脾气或者充满敌意,即使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都非常准确也可能没有多少裨益。如果我们遭遇他人的蔑视和敌视,心态就很难保持平和和放松。嘲弄和鄙夷伴侣的人反过来也会受到伴侣暴躁、愤怨的对待。的确,不美满的配偶与美满的配偶相比,更经常地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沟通困境中,彼此蔑视对方,根本不把对方说的任何话当回事。幸福的伴侣偶尔也有这样的行为——大多数的亲密关系中都可能会发生尖酸刻薄的蔑视——但是他们比起不幸福的伴侣能更快地摆脱这些恶性循环。
P176. 更有适应价值的想法是,“哈,挚爱我的人持反对意见。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而不应该这样想“她/他没有权利这样子数落我!” 当然,人在被激怒的时候很难保持平静,镇定地思考。所以只要有可能就应该事先允诺与伴侣彼此以礼相待,这也是(试着)减少使人愤怒的事件的好方法。你或许愿意和伴侣定期地会谈,双方(礼貌地)表达各自的不满;如果你知道伴侣会设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你在这周的其他时间里就都能轻松愉快地和伴侣相处。在任何情况下,双方都不应该彼此来回反复地侮辱和讥讽。
独自一人待着,每分钟最多做6个深长的呼吸,你就能更快地平静下来。
第6章 相互依赖
P178. 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P179. 人际交往中的奖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
不过亲密交往中最重要的代价是心理负担:对亲密关系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伴侣的缺点感到的沮丧和因为身处亲密关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事物而感到的遗憾。
你的人际交往结果即便为正,并不表示这种交往就能好到足以使你继续待在伴侣身边。的确,相互依赖理论的一个深刻的观点就认为,人际交往的结果是正还是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结果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标准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怎样。
P180. 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人们曾有过奖赏价值很高的伴侣关系,就可能有较高的CL,表明他们现在还期望并觉得自己理应得到非常好的交往结果。相反,如果过去经历过困难重重的亲密关系,那么他们的期望和CL都会很低。
即使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仍有所收益,如果这一收益没有大到足够满足你的期望,你仍不会感到幸福。
不过,相互依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我们是否乐意,我们都会用到第二个标准,即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CLalt是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
P181. 即使我们对自己目前的亲密关系不很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这个观点特别重要,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仍会待在使他们痛苦悲惨的亲密关系之中而不离去:尽管现实的处境非常痛苦,但置身其中的人们认为一旦离开情况会更糟。如果他们认为别处有更好的境况,就会选择离开。
所以,CLalt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不管我们满意与否,如果我们认为现有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的关系,我们就会依赖现在的伴侣,而不会轻言离开。
亲密关系结束时个体失去的投入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如要与前配偶分割的家具和餐具等等,也包括无形的心理收益,如姻亲和朋友的关爱和尊重。
P185. 社会交换的微妙理论之一较小利益原则认为,较少依赖于亲密关系的伴侣在关系中拥有更大的权力。
恋爱关系中更为独立的一方是两人中更有支配地位的人。
P186. 因为比较水平是建立在我们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它往往会随着我们得到的关系结果而不断波动。当我们最初得到非常好的关系结果时,我们会非常愉悦,但随着我们开始把这些好处视为理所当然,CL开始升高时,我们的愉悦感会渐渐地减少。
P187.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多可得到的替代伴侣,同时离婚的代价在不断下降。
P189. 伴侣一方发脾气或情绪化的行为会给婚姻带来危险。
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行为比相同数量的正面行为有着更大的心理影响力。
我们喜欢得到,但我们更憎恨失去
P191. 所以,奖赏和代价对亲密关系的满足和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要想亲密关系兴旺繁荣,需要更多的奖赏而不是减少代价。
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我们会努力做两件事。首先,我们想获得奖赏;其次我们要避免代价——更重要的是,它们并不相同。寻求奖赏时,我们企图满足自己喜好体验的欲望即接近动机。我们渴望逃避代价的是另一种不同的驱力,即回避动机。
研究者认为愉悦和痛苦各自独立地起作用。
P192. 亲密关系中即使不存在冲突和批评,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关系快乐而充实,正如快乐和充实的关系中未必没有冲突和批评。
人们都会寻求奖赏并希望回避代价,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动机,结合在一起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当回避目标实现时,人们回避了代价但未必快乐。当接近目标实现时,人们感到充实而兴奋但未必感到安全可靠。只有这两个动机都同时实现时,人们才有十足的幸福感。
P193. 沉闷的亲密关系特征是单调乏味、漠不关心及缺乏活力,亲密关系之中不再有新鲜事物或者不再迷人、有趣,就会进入这种状态。
P194. 人们的动机、信念和情感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交换结果的认知。
P195. 这一结论也是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
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从而消除关系的沉闷。
P198. 满意的夫妻往往具有低神经症和高自尊的特征;即使讨论棘手的难题也带着关爱和幽默,不会滋生愤怒;他们遭遇的应激源(如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也相对较少。
P199. 研究还发现幸福的配偶会控制其期望,故而他们的CL不会太高。请记住如果你求全责备,期望过高,就很难得到满足。
比如一旦求爱成功、拥有了伴侣,人们或许不再会去努力一直保持风度翩翩。
相互依赖会放大冲突和摩擦。
P200. 当孩子出生,冲突会增多,对婚姻的满意度(以及对伴侣的爱)会减少。
P201. 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他们渴望维系关系。
P202. 的确,当人们想亲近他人时,通常是非常慷慨,付出远比回报要多。
交换关系多为陌生人或一般熟人之间的关系,其典型的特征是肤浅、短暂、很大程度上是任务导向的。
相形之下,在共有关系中,伴侣特别关注对方的幸福,彼此不期望任何回报地支持和关照对方。因此,寻求共有关系的人不会严格计算自己付出的代价,他们不会热切地希望自己的付出能立刻得到报答;即使没有机会得到好处,也会密切关注伴侣的需要;如果能帮到伴侣则自我感觉非常好。
P204. 伴侣彼此对对方的表现的关注和慷慨越多,就越幸福。
P205. 人们对想与之发展亲密关系的人是多么乐意提供好处,而一旦交往开始,人们开始考虑对方的幸福又是多么迅速。
P209. 的确,婚姻专家对当代夫妻的告诫一般是,”男人要多做家务、照料小孩,维系爱情、这样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妻子”。
女性主义者的女子对男人的敌意要少于其他女性。
P210. 如果奖赏高而成本(和期望)低,人们最为快乐。
P211. 令人不安的是,痛苦的伴侣也会忠于他们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维持原状,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
在这方面成人看上去更像孩童:如果他们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得到安全和支持,比起支持不太确定的情况,他们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更强。
P213. 整体而言,投入模型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人们希望与现有的伴侣保持亲密:感到幸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离开的代价太高。
第7章 友谊
P218. 友谊是我们获得快乐和支持的必不可少的源泉。
如果配偶和朋友都在身边,那将是最美好的时光。但如果两者只能择一,朋友带来的快乐和兴奋往往比配偶带来的要多。
首先,亲密的朋友能感受到彼此间的温情。他们彼此欣赏、信任和尊重,珍视忠诚与真诚,双方都能无拘无束地做真实的自己,根本不用娇柔做作。其次,友谊涉及共同参与和分享。朋友之间反复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援助,遵守平等规范,双方的喜好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朋友还能彼此相伴。他们分享兴趣,参与活动,认为彼此才是娱乐和搞笑的源泉。
P221. 我们每拥有一个快乐的朋友,自己快乐的机会就会增加15%。
我们与他人的联系通常远超我们的认知程度,朋友往往远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
P222. 人们需要帮助时很少直截了当地开口求助。
所以,社会帮助有时候会伴随有情感的代价,因此最好的援助有时或许是无形的支持,悄然施行而不为受援者所察觉。
P223. 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
P224. 应答性,即在认知层面上对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与支持。
P225. 卡耐基坚定地认为,要想获得事业和人际的成功,关键在于你和别人相处的方式能让他们感受到受人重视和为人欣赏。他提出了六个简单明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他人的喜欢,这一朴素建议的影响力持久不衰,这可以说明为什么来自朋友的应答性如此令人振奋。卡耐基的建议如下: 1.真正地对他人感兴趣。 2.保持微笑。 3.记住别人的名字,这是他能听到的任何话语中最甜美、最重要的声音。 4.耐心倾听。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 5.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6.让别人感到自己重要——诚心实意地这么做。
比如,要在快速约会上影响对方,请露出真实的微笑,关注对方,保持热情、兴趣和激情。
人们喜欢接受到他人的热情和关注、兴趣和支持,保持应答性是结交和维系朋友的好方法。
P229. 总而言之,最好的友谊并非某种截然不同的独特人际关系类型。相反,只不过比其他友谊更加亲密而已——涉及更丰富、更有奖赏价值和更多的人际接触——这就是它们为人所珍视的原因。
P232. 观众(即使是爱人)使人们在面临可能引起尴尬的任务时变得更为紧张。
P233. 大量研究表明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而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这显得过于简单化,但多年前赖特创造出的两个精辟词语今天看来仍熠熠生辉: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
P234. 男女两性成为朋友的原因和他们接近同性朋友的原因一样;同样设计应答性、信任和社会支持。
异性友谊的重大问题是朋友之间是否——毕竟彼此非常亲密——会发生性关系。男性认为女性朋友对性事的兴趣往往会超出实际。而女性一方通常会低估男性朋友想和她上床的意愿程度。
另一方面,性挑逗有时又是人们最喜欢异性友谊的方面。
有时人们不愿意冒着失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的风险,而把异性友谊转变为爱情。
P235. 如果男性的爱侣抛弃他们,大多数男性根本想不出可以向谁寻求安慰。
P238. 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下沉默寡言和抑制行为结合紧张不安的综合症状。
P24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或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他们疏离冷漠、毫无价值的行为并不能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经常予人以沉闷单调、兴味索然的印象。
P241. 当然,羞怯有时也有益处:当人们真正地遭遇新异情境,不知道如何行动时,羞怯片刻的警惕作用可以防止他们举止失当。
P242. 同样地,当羞怯者能以相对匿名的方式以及轻松自在地以自己的节奏和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时,他们就能更加放得开。
P243. 如果我们所期待的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与我们当前实际情形存在较大差距,就会产生令人不悦的厌烦、悲伤和绝望的孤独体验。孤独与独处并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独处的状态我们通常也能感到满足。相反,当我们想拥有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而不得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P246. 男性似乎依赖于女性以避免孤独,而女性则不会反过来依赖男性避免孤独。
孤独者所怀疑和讨厌的人往往恰恰是他们要向之寻求接纳和尊重的人。
P248. 除了悲观和忧郁之外,抑郁者还会表现出可僧的行为模式,即过度寻求保证:他们持续不断地探查以确保他人喜欢并接纳他们,但当他们得到保证后又质疑这种保证的真实性。在不满和焦虑中,他们仍继续寻求更令人信服的安慰,也逐渐把他们伙伴的耐心消磨殆尽。
P249. 把自己的孤独判断为暂时的或能改变的困难,就能乐观地期待事情会好转,而充满希望比消极悲观更有可能医治好孤独。
要克服孤独,我们就应该寻求新的友谊,而不是爱情,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
第8章 爱情
P250. 纵观人类历史,通常择偶标准和浪漫爱情并无多大的关联;人们的婚配有着政治的、经济的、实用的和家庭的原因,而独独不会仅仅因为彼此相爱而结合。
P253. 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驱力。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激情,温情来自亲密;相形之下,承诺反映的则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
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者都缺失,爱情就不存在。
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
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
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
P255. 激情是最容易发生变化,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成分。
P256. 所以,事实上,我们并不爱恋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勾起我们强烈的性欲望,而从使我们快乐地依恋的人身上却可能感觉不到多少激情。
心理学家海伦·费希尔认为存在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这具有演化学上的意义。首先是性欲或性驱力,由性荷尔蒙调控。性欲使得人们有了与人交媾的动机,从而促使人们成功地进行繁殖。其次是吸引力,促使人们追求他们所偏爱的特定的恋人。吸引力通过激起浪漫的爱情促使人们形成稳定的配偶联系,它由特定脑区里控制奖赏情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可能的)5—羟色胺来调控。当我们坠入爱河,多巴胺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引起兴奋和欣喜,而5一羟色胺水平的下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能量去不知疲倦地追求心上人。神经递质的这种混合或许正是“爱人们感到欣快、精神抖擞、乐观豁达和精力充沛,并能快乐地秉烛夜谈,通宵达旦;或者连续数小时不停地做爱的原因”。的确,当人们真正坠入爱河时,只要看一下爱人就使疼痛不再那么难受。浪漫的爱情还会激活止痛药影响的脑区,当年轻的恋人看到情人时果然能无视疼痛(由贴在手上的计算机控制的加热垫造成),而如果看不到情人这种疼痛非常令人苦恼。最后是依恋,这里的依恋是指长期的伴侣关系所带来的舒适、安全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得夫妻们厮守在一起的时间足够长,从而能保护和供养他们年幼的子女。依恋驱动的是相伴之爱,由神经肽催产素调节(依恋的时间越长催产素含量越高)。
P258. 你曾经体验过的每一种情绪都是突然间燃烧,熠熠生辉,然后逐渐消退。
P259. 在危险的桥梁上,恐惧显然增强了吸引力。
P262. 所以,浪漫爱情的一个方面就是高度唤醒的兴奋和欢快,各种能使我们兴奋的事件都可以增加我们对伴侣的爱恋。
P263. 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
P265. 当我们坠入爱河时,甚至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
P266. 对于成人,爱人的接吻会刺激催产素的释放,尤其在性高潮时会释放大量的催产素;催产素可能正是夫妻在做爱之后会感到放松和嗜睡的原因之一。
P267. 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发生单恋。
单恋虽然很痛苦,但仍有奖赏价值。
拒绝热心的追求者通常会让我们感到内疚。
P274. 另一方面,男性往往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他们比女性更可能认为只要爱一个人就已足够,其他的都不重要。他们也更可能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体验,他们往往比女性更快地坠入爱河。女性在爱情方面比男性更为谨慎;女性对爱恋的对象更为挑剔,迟缓地感受到激情,她们将爱慕之情限制在适配价值更高的伴侣身上。男性则往往不会这么严格地区别对待,比如男性一般来讲比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的性关系。
男性似乎还看重激情。
P276. 婚姻之后的第四年是离婚最频繁的时间段。
此外,仅仅是新奇也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恋人之间的初吻比之后的成千上万个亲吻更令人激动,而当人们为新的伴侣而精神抖擞、魂牵梦绕时,决不会意识到在30年之后自己的爱人会变得多么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确,新奇在其他物种中也会引起性唤醒。比如,把两只处在发情期的公鼠和母鼠关在一起,公鼠会多次与母鼠交配直至筋疲力尽;然而,如果用另一只处在受孕期的母鼠代替第一只母鼠,公鼠又会重新焕发兴趣和活力,扑身而上与之交配。这样不断地以新母鼠代替老母鼠,引发出的公鼠射精次数要两三倍于它只与同一个母鼠关在一起的情形。研究者把这种新奇对性唤醒的影响称为柯立芝效应。
P278. 因为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渐消退。
随着我们变老,激情会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因此,相伴之爱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
P279. 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对爱人急迫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的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
第9章 性爱
P281. 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接受。
谈到随意性行为时,女性往往后悔自己的行为,而男性则后悔自己没有行动。
个体的性可能还涉及其他性态度。传统上,人们对女性性经历或性宽容的评价要比男性更为严厉。男性如果有许多性伙伴,会被人称赞为“风流帅哥”,而女性如果有同样数量的性伙伴,则会被人贬斥为“淫荡骚货”。这种不一致就是性的双重标准,它在几年前还非常明显地存在,但今天看来却更为微妙。如今,挑逗别人并发生性关系的女性,比发生类似行为的男性所受到的评价更为宽容;人们认为前者较后者更热情、更安全、床上表现更好。并且,乱交的男女都会受到他人负面的评价。然而男性和女性如果同样身患性传播疾病,人们对女性的评价远比对男性的评价更为苛刻严厉。在参与3p的男女中,女性得到的评价更差。
P285. 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最重要的特点是:性生活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且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P288. 发生性行为的各种理由如此纷繁庞杂,可以将其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涉及性的情感成分,以性行为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其二涉及性的肉欲方面,包括从性行为中获得的感官享受和未来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其三是更为实用的理由,包括要实现某些长远目标或完成某些具体目的的愿望,从生孩子到使伴侣嫉妒,范围极广。最后是不安全的理由,包括提高个体的自尊或防止伴侣移情别恋。男性和女性都会同等地赞成情感的理由,但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因为肉欲、实用和不安的理由而与人发生性行为。这些差异常常非常细微,但男性所报告的性行为理由仍然比女性更多样化、更实际。显而易见,虽然性行为是表示爱意的行动,但它有时却并不带有浪漫的目的。
已婚人士有时或许会羡慕单身人士性放任的生活,但他们的性行为的次数通常比单身人士更多。
P289. 随着夫妻双方变成熟悉而老套的性伙伴,探索和新奇的兴奋消失殆尽,长远来看伴侣们彼此从对方感受到的激情会最终平静下来。
P290. 同性恋男子比同性恋女子和异性恋男子有着更多的伴侣外性行为。
P291. 男性有夸大他们性伙伴数量的倾向,而女性有缩小她们性伙伴数量的倾向。
P297. 然而即使婚姻生活大体上还算满意,如果伴侣间的性行为乏味、单调、次数太少,男女双方都更可能会追求伴侣外性行为。如果女性渴望更多的性行为而伴侣做不到,她们就特别有可能会红杏出墙。
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
P298. 男性比女性期待更多的性行为,可能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女性作为决定性行为发生与否的看门人,会发现男性为了换取性行为愿意做出各种让步。男性对性行为的更多兴趣可能使较小利益原则发生作用:女性控制了男性想要的事物的使用权利,这让她们拥有了影响男性的力量。
P299. 咨询专栏作家认可了这一点:“女性并不认为免费的宴请就应以性来报答,但承担所有约会开销的男性却认为女性对浪漫的、最终亲密的关系感兴趣。否则他们就会觉得被人利用并痛恨此事”。这一模式的消极后果是,当男性感到女性“亏欠”他们时,就会理直气壮地施加压力或强制女性发生性行为。
P300. 无论性欲望是否能得到满足,性欲本身就足以使人们认为爱情正在燃烧。
我们希望自己的浪漫伴侣能对我们具有强烈的性欲望,我们也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性欲。
P301. 有一种特别的偏差叫特殊安全错觉,也会影响到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不幸的事件通常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自己不会这么倒霉,所以我们不会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可以预见到的危险。
P302. 未使用避孕套的人们认为他们的性事更为亲密,情感上也更为满足。
拥有一个以上的爱人或许令人感到刺激,但大多数人发现忠诚于某个特定的配偶似乎更充实。
首先,性生活的频率对于男性比女性更重要,其次,更频繁的性行为的确能增加新婚男士在性生活中体验到的满足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性行为变得更为频繁他们会感到欣喜,而如果性行为减少则会感到苦恼。
如果我们目常参与的活动能让我们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即自主),感到有信心和能力来应对(即能力),并且能建立与他人的亲密联系(即交往),我们就会感到很幸福和健康。
P306. 因此,传统性别角色的规定看来同时剥夺了男女双方的某些性自由和性放任,致使他们的性互动达不到原本可能的满足程度;彼此允许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夫妻能享受到更为满足的性生活。
P307. 在性行为上清晰的沟通与更多的性满足有关。
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强烈的性欲望,他们确实比女性更经常地想到性,所以他们往往能从女性根本不带有性意图的中性行为中品读到性兴趣。
P309. 当伴侣有着类似的性经历时伴侣们就会感到更为满足。丈夫和妻子在以往性伴侣的数量上相差越大,他们的婚姻就可能越不幸福。而且,在工作场所和家庭之中所遭逢的骚扰和压力也会同样地影响到性满足和关系满意度;被挫折感和困难所困扰的人一般在性关系和人际关系上都不会感到满意。
与伴侣心旷神怡的性生活可以舒缓压力,怡情养性,这是独自一人通过手淫得到的性高潮所无法比拟的。
第10章 压力与紧张
P314. 我们在知觉到自己的关系价值——即他人认为与我们的亲密关系珍贵、重要或亲近的程度——低于我们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苦恼。
P315. 因为比其他人优秀而遭到排斥,可能对你的伤害较小,但因为无能、疏忽或者犯错而遭人孤立则会让你饱受打击。
P317. 显然关系贬值—即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减少或者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明显下降——带给人的感受尤为可怕,会引起多种痛苦的情绪反应。
P319. 拒绝似乎会使人进入心理的倦怠转状态,理性计划和缜密思考减少。
P323. 居于劣势的伴侣有可能认为其他人更加适合自己的爱人,这就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当然低能的感觉不会表现在他/她生活的其他领域(或者与其他伙伴的交往之中)。这就是婚配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另一个原因,人们总是与具有类似适配价值的人共结连理:大多数人都想得到最合意的伴侣,但如果他们真的拥有了完美的伴侣,却又会因为伴侣能得到更优秀的伴侣而感觉到威胁。
不管怎样,在当前亲密关系中既感到能力不足,又依赖于亲密关系的人会面临这样一种险恶处境:他们需要自己的伴侣,却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而无法留住伴侣。这就难怪他们会对真实或臆想的情敌信号产生强烈的反应。
P325. 所以嫉妒是一种自然而然、根深蒂固、难以避免的本能反应。
男性一想到伴侣在性事上的不贞就会激起最强烈的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上的不贞反应更强烈。
P327. 故意诱惑已经置身于爱情关系中的人这种所谓勾引伴侣行为屡见不鲜。
当要诱惑别人的伴侣时,女性会炫耀她们的姣好面容和性开放,而男性则会宣扬他们的权势,表示愿意为女方提供她所渴望的资源。
一旦有过不贞,人们往往会再次出轨。
P329. 男性认为女伴与另外的男人私通比与女人私通更糟糕,但女性则认为自己的男人与女性或者男性私通同样可怕。
P331.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设法引起伴侣的嫉妒。
如果你容易嫉妒,请考虑在社交网站上少花点时间。
人际专家都建议我们要努力降低亲密关系排他性和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P332. 实际上,当人们成功地克服了不受欢迎的嫉妒影响时,一般会采用两个策略帮助他们保持独立和自尊。第一个策略是依靠自己。第二个策略是增强自己。
治疗嫉妒的临床方法通常试图:(1)减少悲惨、荒谬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夸大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或者亲密关系丧失所蒙受的损害;(2)提升嫉妒伴侣的自尊;(3)改善沟通技能,以便伴侣们能阐明他们的期望,在行为的界限上达成共识,从而防正因误解而引起嫉妒;(4)增加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公平性。
P333. 尤其当说谎者试图打动异性时,男性和女性的谎言都会夸大自己的吸引力。男性更可能不如实地报告他们的抱负和收入,谎称自己对感情忠诚。女性更可能做出性事的许诺却不兑现,在性生活中假装愉悦而喊叫,或者假装性高潮。
P334. 我们更多地在亲密关系里对伴侣撒下弥天大谎,而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之中则不会这样。
欺骗者猜疑: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他们经常会认为谎言的接受者也因此不值得信任。
P335. 但说谎者的成败还取决于他/她说谎时的动机水平(和内疚及恐惧感)。
非常渴望谎言能成功的人一般比对谎言成败不太在乎的人更容易让人察觉。尤其在人们想通过说谎给自己心仪的异性留下好印象时,往往最容易被人识破,谎言的接受者和任何旁观的人都了然于胸。
P336. 亲密的伴侣彼此有着私人的、独特的了解,这能让他们敏感地判断彼此的行为。
P337. 人们的真实性格往往在其 Facebook主页上清晰可见,但也有很多夸张之处:男性可能在经济状况和身高上说谎,女性可能在长相吸引力和体重上说谎,而男女两性甚至都可能会在网络上假装成异性。
我们认识的人实际上在线上比在电话里或者面对面对待我们更诚实。
然而,认为伴侣会完全对我们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任何观念都可能是不妥当的。
P338. 这类行为就是背叛,即我们信任的人做出的讨厌的、伤害人的行为,并且在情理上我们根本预期不到这种背信弃义的不端行为。性事不贞、感情不贞和说谎都是常见的背叛行为。
我们不会总是受到所爱之人的伤害,但所爱之人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任何其他人造成的伤痛所不能比拟的。
P339. 即使人们意图良善,也完全无法承担由于亲密和相互依赖所产生的交错而又竞争的需求,这时感知到的背叛就会发生。
P343. 宽恕是“一种针对曾不公平对待你的人,放弃你的报复的决定”。
第11章 冲突
P347. 当伴侣双方都能如其所愿地行动时,就能避免冲突。反之,如果伴侣一方或双方因为受到另一方的影响面不得不放弃他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发生冲突。
比如,亲密关系中一项强烈的辩证式的紧张表现即为个体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性之间的持续紧张。一方面,人们常常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所以他们珍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另一方面,他们还寻求与他人温暖而又亲密的联系,能让他们依赖特定的伴侣。
P350. 在令人沮丧的争执中借酒浇愁无异于抱薪救火。
P351. 父母们争吵最多的话题是怎样(及何时)管理、训诫和照料孩子。家务和家庭责任的分工居次,沟通居第三。虽然位居第六,但最持久和有异议、最不友好的仍围绕着金钱:谁挣了什么,花了什么,该买什么。
P352. 女性特别有可能因男性粗鲁的生活习惯而恼怒。
P353. 性驱力的差异会引起大多数夫妻的冲突,这需要协商、平衡和调整,但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P354. 幸福的夫妻不太可能像痛苦的夫妻那样认为自己的伴侣自私自利,有着不可告人的行动目的,这并非巧合。
P355. 当你感到愤怒时就表达出愤怒几乎总是让你感到更愤怒。
但我们可以减少针对伴侣的恶言毒语和狂怒深怨,这通常是值得做的。
P361. 戏弄或奚落对方的恶毒性幽默没有益处,但尊敬对方的诙谐及友好的鼓励在亲密冲突中特别受欢迎;它能平息愤怒的情绪。
总是坚持“我们”一起做事,而不是仅仅命令伴侣行动,如此能把你们两人强化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成为孤立的个体。
P363. 当伴侣表现出破坏性的行动时,顺应就是抑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冲动,努力以镇静和忍耐反应。
P366. 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让争吵变得刻薄、讽刺和粗暴。冲突只要变得恶毒和刻薄就具有腐蚀性。
P367. 伴侣们需要对他们的愿望进行改进并按重要性排序,做出选择性的让步,发现不强加于伴侣的、实现目标的新方法。
P368. “我所能给予那些想要婚姻成功的男性的最重要建议是不要试图回避冲突。”冲突能暴露潜在的问题和矛盾,这样才有可能寻求解决方法。
具体来说,见证了父母之间暴力冲突的男孩在成年后处理冲突的能力非常拙劣,比他们的同辈更暴躁和尖刻。
成功的冲突管理包括自我控制。你在保持乐观、避免罪责归因、掌控愤怒上越努力,你就越有可能变得宽容、灵活、有创造力,越有可能达到整合式一致。
P369. 不要消极。遏制你的讥讽、克制你的轻视、丢弃你的厌恶。粗鲁、暴躁和刻薄的行为对你的亲密关系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因为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独自说话。不要试图猜测别人的心思。请使用“第一人称”陈述来描述你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关 心的问题。不要谈论你对伴侣动机或观点的看法。
第12章 权力和暴力
P373.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如果我控制了你想拥有事物的使用权,你可能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我的指令(在合理的范围里),以便得到你想拥有的事物,那么我就对你拥有权力。我能让你做我希望的事情,至少一段时间里是如此。
每当我们非常渴望某物(可以是罕见的DVD或者人际亲密)并认为从其他地方无法得到时,拥有我们想要事物的人就对我们有控制力。
较小利益原则认为:在任何伴侣关系中对于继续和维持亲密关系利益较小的一方在伴侣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力。
P374. 我们注意到男性平均而言比女性渴望更多的性行为。男性在性上更大的利益给了女性权力;女性把性行为视为能用来与男性交换各种利益的宝贵资源,这虽然看上去非常不浪漫,但却很有启发意义。这种情形在卖淫的例子中更加清楚,女性以性行为换取金钱。但这个因素在许多爱情关系中常常以更微妙的方式发挥作用。比如女性在允许男性发生性行为之前会等待爱的表白和承诺的出现,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P378. 强迫是个体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的一种笨拙的、有害的方法。
P380. 因为人们判断打断谈话的人比被打断的人地位更高、权力更大。
P383. 当人们拥有具有奖赏价值的伴侣关系时,他们与伴侣相处感到很安全,足以真诚而直率地相告。
P387. 人们一般认为“权力导致腐败”,意思是当个体能够左右他人,使其按自己的想法行为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贪婪和自私。但是在相互依赖的亲密伴侣关系中,伴侣双方都期待对方能提供理想的结果,权力并不必然就具有侵蚀性、对人有害。相反,忠诚、幸福的爱人常常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使他们的伴侣获益,从而提升而非损害他们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
P391.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性选择有利于那些伴侣只与他们生育后代的人。为此就应努力为伴侣提供极好的奖赏,从而使他们的不忠行为显得愚蠢而没有意义。
P395. 激发因素与促动因素一起引起攻击的强烈欲望,但如果抑制因素强大,人们并不会表现出暴力行为。
P397. 在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又暴力倾向。
P398. 亲密关系另一阴暗的代价是当伴侣一方想要退出时,亲密关系并不会完全结束。
第13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和消亡
P408. 经历父母离婚的儿童在他们长大后更可能离婚。
P411. 某些人步入婚姻时就带有持续的脆弱,这种脆弱增加了离婚的风险。这类脆弱(易受伤害性)可能包括个体成长家庭里的不幸经历、受教育程度低、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拙劣的社交技能或者对婚姻起反作用的态度。
有些应激源(比如一段时期的失业或重病在身)只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婚姻上,但另一些应激源(比如怀孕、分娩和养育)则普遍存在。
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事件会使得压力更严重,如果应对不力引起婚姻质量的下降,伴侣的应对能力或许会进一步受损。最终,长年累月的不满就可能会引起婚姻不稳定和离婚。
但归根结底,我们婚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是谁(脆弱)、我们遭逢的环境(应激)和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适应)三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重要的因素还会彼此影响。
P414. 人们在订婚时就有的任何怀疑或困难,即使在他们结婚之后仍不会消失。
P417. 比如,离婚的某些典型相关因素(如低收入)可能在年轻人的婚龄较短的婚姻中很有影响力,但在已经经历了岁月考验的婚龄较长的婚姻中却未必有太大的影响。
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与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相比更不可能离婚。
P420. 自主:允许你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之外结交朋友和保持兴趣;不要有太强的占有欲。
相似:你和伴侣应该有着类似的态度、价值观和兴趣;差别不要太大。
支持:提升伴侣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不要粗心大意或不够体贴。
P422. 认为在大部分的关系解体期间会出现五个基本阶段。在最初的个人阶段里,伴侣一方变得不满意,经常感到沮丧和不悦。然后,接着是双人阶段,不幸福的伴侣表露出他/她的不满。接着或许会出现旷日弥久的协商、对峙或者尝试适应,这阶段常见的情感包括震惊、愤怒、伤害,有时还会出现解脱感。但是在亲密关系接近结束之际,社交阶段开始了。伴侣们公开宣扬他们的苦恼,向家人和朋友解释他们自己的遭遇,并寻求支持和理解。随着关系结束,善后阶段开始。哀痛减少,伴侣开始通过认知加工克服他们的失败,并丢弃过去的伴侣关系。重新修正、整理记忆,创造出可接受的关系历程故事(即“叙述”)。此阶段有可能发生合理化和对关系的重新评价。最后,在复兴阶段里,已离婚的“伴侣”作为单身重新进入社交生活,常常告诉别人他们的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
P423. 一般而言,伴侣如果没有机会识别和讨论不满的原因,则会对彼此持有不太积极的情感,在分手后也不太可能保持联系,而讨论了这些困难的伴侣则要好得多。
P425. 当然,有些亲密关系非常有价值,具有很高的相互一致性和自我延伸的特征。“如果失去这样的伴侣关系就会格外令人痛苦。当我们失去了有奖赏价值、居于自我定义核心部分的亲密关系时,我们的自我概念也就不得不发生改变,这是一种痛苦煎熬的过程。常常会发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但通常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般强烈,也不会永远持续。人们能痊愈。
P427. 当然,有些分手相对而言更为糟糕。被人拒绝一般比拒绝别人更难忍受,在当事人具有低自尊时尤其如此。此外,在分手的过程中对自己丢失的东西闷闷不乐、念念不忘,并且感觉非常糟糕的人都可能要经历艰难的时光;沉溺只会延续苦恼,而反省(找寻经历中的意义并得到学习)是与正面适应和恢复联系在一起的。
P431. 涉及成千上万人的数十年的研究集中得到一个结论:与那些父母仍维持婚姻的人相比,父母离异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幸福的水平都较低。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低下;体验到更多的消沉和焦虑,对生活满意度较低。他们的问题行为很多;吸食毒品、违犯法律、少年怀孕、学业不良等等。如前所述,他们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也更为脆弱;离婚家庭的子女比其他人更可能离异。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P436. 现代婚姻格外低的成功率表明许多伴侣关系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般美好。
许多男性(约三分之一)也像女性惯常的那样温情脉脉、亲切体贴和敏感细腻。
P437. 更好地理解了亲密关系之后,人们就能充分地做好准备,防止某些问题并轻松地克服其他难题。最令人高兴的是,对伴侣关系有承诺的人会采取各种行动以保护和维持他们得到的满足感。而且,即使出现问题,很多难题也都能解决,很多伤口也都能愈合。在亲密关系遭遇挫折时,伴侣们常常能完全克服他们的困难,只要他们愿意。
P440. 当伴侣的行为表明他们鼓励我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时,亲密关系也可能变得更加亲密。
P441. 实际上,人们在自我控制的气质水平(即他们控制冲动的一般能力)上存在差异,如果你还算明智,就会找一位在必要时有足够坚忍和克制能力的伴侣。
这里说明自控在亲密关系中的另一个好处:自控表明我们在乎。通过改变伴侣其实很少能改善我们的亲密关系(这样做只能惹恼他们),当我们改变我们自己时,我们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当伴侣意识到我们在努力表现得更好时(比如,试图更清晰地沟通,更理性地管理冲突等)往往会感到高兴,而如果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他们会更为满意。
P444. 你的任务很清楚:有意识地注意你亲密关系中好的一面,为之庆贺,并把你对它们的认知个感激传递给你的伴侣。
P445. 要维持幸福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得不坚持到底。
P447. 女性人为地延缓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对男性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对男人有吸引力的理想女人是除了他之外对所有人都故作清高的女性。
P450. 有3种技术可以促进个体对自己或伴侣缺点的接纳。使用具有同理心的参与技术,夫妻们要学会不带任何责备或怨恨地表达他们的痛苦和弱点,否则会使得伴侣采取防卫姿势;这种技术的要点是通过帮助每位夫妻理解对方的感受而产生同理心。夫妻们还要学会用统一的超然态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种理智地看待问题的视角可以平息情绪,帮助夫妻们冷静而客观地理解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夫妻们要描述引起挫折感的事件,辨别该事件的触发源,同时要避免这类事件通常引起的负面情绪。最后,在宽容性建构中,当问题行为发生时,夫妻们要学会不再敏感,反应不再激烈;在治疗期间要排演和分析负面的交往模式,鼓励伴侣们真正放弃改变对方任何令自己讨厌的事情。
P451. EFCT认为人们需要情绪安全,并会向他们的配偶寻求情绪安全,但如果伴侣一方不能有效地得到保证和接纳,并且伴侣另一方以负面方式反应,沮丧和苦恼就应运而生。最普通的现象是,想要得到更多注意和关爱的伴侣却以一种看似挑剔和责备别人的方式来索求,伴侣另一方的反应当然是躲避得越远越好。伴侣双方都得不到安慰,也没有人幸福,并且这种可憎的索求和退避循环可能会不断加剧。
P454. 同样,如果你和某些人一样认为“好姻缘天注定”和“伴侣无法改变”,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这些观点的危险性。在第4章我们曾讨论过诸如此类的起着反作用的关系信念,我希望你现在对这类信念缺点的认识应该更清楚。当婚姻出现问题时,持有这类信念的人不太可能寻求治疗,即使他们真的进行治疗,实行起来也往往心不在焉。结果是,他们的境况不太可能得到改善。所谓“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P455. 我希望,在你学习完亲密关系的现代科学之后,你更能训练有素地创造、理解和管理成功、幸福、持久和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我还希望,你能明智地选择伴侣,并且能细心周到地呵护和保养你的伴侣关系,从而建立并维持永远让你满足的亲密关系。毕竟,有些亲密关系非常成功。当研究者要求100对婚龄持续了45年的满意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长期的承诺和忠诚); 幽默感非常有益于婚姻; 他们非常相似,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意见; 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 我们希望你的婚姻也能这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