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中华文化历程的概览与梳理
上编是对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三部分总括性的叙述。这种总览性的讨论是我所喜欢的,因此着重阅读。下编是对各个朝代的详细介绍,一方面我怕陷入各个时代的局限视野中,另一方面也怕陷入作者可能的阶级分析论的怪圈中,因此最初选择没有读。最近又捡起来,发现还是非常值得读的。尤其是我从自己感兴趣的主体入手,跨越各个朝代以获得整体认识,这样可以避免局限的时代视野。对于阶级方面的讨论,我试着从更为朴素的视角去理解每个时代的差异,比如从个体农民的生存现状出发,希冀能获得更为客观的视角。并且,我还尝试对比我了解到的同时期西方文化、思想、宗教史的状况,用以理解各个时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发展阶段。同时,我着重关注不同朝代转折过渡时期的特点,用以更好的理解文化的演变。近代的两个章节我选择先不读,以免落入固定思维中。
下编前十章的内容包括: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
魏晋时期(六世纪),发生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冲突,两者彼此融合。佛教是无君无亲的,它入乡随俗,迎合了宗法制对忠孝的需求。中华文化本土的玄学思想和佛学思想还是类似的,因此也吸收了一些。比如轮回的思想,众生皆苦的思想(《世界哲学史》印度哲学部分);明末(十六-十七世纪):发生了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冲突,以利玛窦(1552-1616)传教为代表。我认为基督教是被迫改变了,而中华文化吸收的应该是很有限的,因此不能称为融合。
隋唐帝国时期(七世纪)又是中亚阿拉伯帝国建立的时期(《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宋代(十一世纪)火药从中国传入西方。火药的运用在西方中世纪的战争(?)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明末(十六世纪),先进的西方火器又重新输入中国。而此时的西方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破了思维范式,即将要打开近现代科学的大门,进入领先时代了。
中华文明的宗法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帝国的经久不衰,长治久安。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时,征服和吸收它们。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厚厚的枷锁,锁住了一切生命力。
上古和殷商是原始宗教(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主导的阶段。西方或其他文明亦是如此。但中华文明殷鉴之下后,西周和春秋战国,从原始宗教的神本转变为人本,奠定了中华文明非宗教的基础。天道远人道迩。同时期,西方文明却没有这样的转折,甚至到中世纪后人文主义复兴,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宗教。所以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是因为原始宗教的差异吗?基督教和儒家的差异当然关键,但更根本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呢?
将进酒杯莫停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华文明为何没有独立发展出现代科学之二
上一篇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写于读了赵林老师的《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之后。开始读这本书的时...
-
下编 中华文化历程的概览与梳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