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詹姆斯和杜威(皮尔士是个特例)终其一生享有的盛名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我们去掉他们彼此在个性和哲学见解上的差异,可以说这四位思想家共有的不是一组思想,而是一种思想——关于思想的思想。他们都相信,思想并非“在外面”等着被发现,而是人们设计发明的工具——就像是刀叉、芯片——用来应对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相信思想并非产生于个体,而是产生于由个体组成的群体——思想是社会性的。他们相信思想并非根据其内在的某种逻辑变化发展,而是像细菌一样完全依赖于宿主和环境。他们还相信,由于思想是对特定且不可复制的环境的临时反应,因此思想的存活并不取决于亘古不变,而是有赖于灵活变通。
认为思想永远不应该成为意识形态——后者要么为现状辩解,要么为否认现状而强加一些超验的律令——的信念,就是他们教导的精髓。从很多方面来看,这都是一种解放的态度,这解释了霍姆斯、詹姆斯和杜威(皮尔士是个特例)终其一生享有的盛名,也解释了他们对整整一代法官、教师、新闻记者、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教授乃至诗人的影响。他们教导的是一种怀疑态度,帮助人们应付异质的、工业化的、大众市场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习俗和社区的老旧人际关系似乎已经式微,并被冷冰冰的义务和权威的网络所取代。但怀疑态度也是让这样的社会运转起来的一种品质。是怀疑态度让资本主义得以兴盛的持续剧变状态成为可能。霍姆斯、詹姆斯、皮尔士和杜威帮助思想摆脱束缚,以免成为教会、国家乃至学术界的官方意识形态。他们也在字里行间含蓄地承认,在提升人类幸福的努力中,思想有其局限。
本书力图将这些思想以本来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即试图将思想视为通常浸润在我们发现这些思想的个人状况和社会环境中。霍姆斯、詹姆斯、皮尔士和杜威都是哲学家,他们的工作也是抽象思想历史的一部分,其哲学价值在当时就受到质疑,今天仍争讼不断。不过,本书并非是哲学论辩,而是历史阐述,是通过考察美国知识分子设想的变化来描述美国生活的变化。这些设想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这个国家变成了另一个国家。每一次变化有得就有失,这里也一样。这个故事,如果讲好了,应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衡量个中得失。
路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霍姆斯、詹姆斯和杜威(皮尔士是个特例)终其一生享有的盛名
-
但废奴主义者不同,他们不相信能用政治制度来抵挡奴隶制,因为他们不相信制度。
达纳、萨姆纳和查尔斯·弗兰西斯·亚当斯都反对奴隶制,但都不是废奴主义者。他们是“良心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