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
- 章节名:1.1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
1927国共分裂后,共产党和苏联人被迫转入地下。斯大林认为只是暂时失利,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 苏联支持下,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国民党公开宣布与苏联绝交。(由于此时中央政府是北京政府,所以绝交只生效于国民革命军有效控制的地区。) 几年内,中共与苏联关系日益紧密。中共干部队伍由工人化转向布尔什维克化,大批留苏学生走上领导岗位。社会主义苏联的利益和莫斯科的意志成为中共党内衡量一切的最基本标准。 中东路事件: 1928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欲从苏联在北满的特殊权益着手,实施收回东北权益的计划。 1929东北当局强行收回中东铁路电权,苏联有所退让。张学良继续强硬,5.27搜捕苏联领事馆,要一举夺回中东路权。 苏联转而持强硬态度,7.17宣布与中国全面绝交,武力威胁。 各国均反对中方用武力解决中外权益纠纷,张学良欲妥协,但南京政府坚决反对退让。 10.12开战,同江战役东北军溃败,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此一事件,虽属中方收回自身权益的行动,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不仅损兵折将,人民遭殃,国家尽失颜面,而且还严重暴露了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国际社会在中国东北问题上可能干预的程度,从而为两年后日本关东军大胆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自 1.1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 中东路事件,共产国际远东局一开始就要求中共中央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组织大规模反对国民党和拥护苏联的群众示威。中共中央积极响应。党认为“要加紧发动群众斗争走上武装斗争,会合工农一切武装斗争的实际行动,来执行武装拥护苏联与反军阀战争的任务,而走向全国范围的总暴动”。(但实际上“武装保卫苏联”停留在游行和口号上,未转化为实际行动) 陈独秀提出批评,被开除出党。 中共中央坚持把苏维埃与中心城市及其产业工人阶级相联系,不肯承认农村苏维埃。中共中央负责人之一的李立三坚定认为苏维埃必须建立在大城市里。但共产国际明确指示,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头等任务,且应当建立在苏区里。共产国际指出,中国革命的形式将区别于俄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一指示根本上扭转了中共中央对工人阶级成分和中心城市作用的迷信态度。1931.11.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苏区、根据地成了共和国存在的象征,失去了军事上灵活流动的可能。第四次围剿时,中央根据地已经被彻底孤立。此时,莫斯科派出军事顾问弗雷德,他的军事思想比较灵活,但由于身份原因只能遥控指挥,实际潜入苏区协助指挥的是李德。李德努力把学校里的正规化思想贯彻到中央苏区的工作中,与红军的传统游击战观念形成冲突。在正规化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
Moonic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
【中苏关系历程】 1917-1949,苏联支持帮助中国革命。却因脱离中国国情而出现偏差。 建国后,...
-
1.1 中苏建交声中的革命输出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冲击】 俄国十月革命进程中中国知识界的反应: 二月革命后:对于推翻沙皇...
-
1.1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