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站在今天中国的立场去看,以民主为工具的自由主义是套不可持续的意识形态。中国需要一套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不同”的思维去带给我们国泰民安和可持续发展,但这也必须是一套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不争”的思维,去兼容中西。 首先,西方文化的唯一真基因是他们最大强项,也是最大牵制。对真的追求使他们在哲学上和科学上都有极高成就,造福人类。但对唯一真的坚持也使他们容不了异己,限制了视野。中国传统的“中庸”或会有较大的包容性,也善于处理同异的矛盾。中国人特别强调的适度与和谐,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更是化矛盾为新意、契机,是更大的智慧。相对于西方的唯一真,中国文化更丰厚,包容,我们要发挥这个强项。 西方有自我保存和与人同存的普世价值观。但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气候下,自我保存的膨胀把与人同存挤出去。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白这是不可持续的局面,极想找到一套可以平衡自我保存与和人同存的文明。但在唯一真文化里,自由与平等的矛盾是个“戈尔迪之结”。在逻辑层面上,中国的大我、小我对等而不对立,两者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小我是我,大我也是我,各有其自身价值,也有其相应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由主义之下的“公众利益”也只是私人利益之间斗争的结果,其矛盾从未解决,只是紧张地共存。大我意识里可以有“公共利益”的存在——一个属于每一个人和所有人、“独立”于私利(但不一定对立于私利)和“超越”私利的整体综合利益。至少在理论上,这也许有较大的互存空间。 中、西文化的另一个基本区别是对人性的评价:中国比较乐观,西方比较悲观。西方走上个人自由之路大部分原因也是基于对人性悲观,也就是认为人天生不会自动向善。这反映在西方人两千多年的原罪心态,再加上英式自由主义的悲观历史。因此,西方以法治去约束人性。中国有的是孔、孟思想。它诞生于春秋战国乱世,理应也是对人性没有信心的。但孔、孟的伟大就是在人性有善有恶的认识下,提倡仁政,以道德去教化人,因此,有性善、民贵之说。西方文化选择了“抑恶”,中国文化选择了“扬善”。西方倚赖小我与小我的互相监督,强调法制,中国相信大我是小我的超越,强调教化。也许,两者缺一不可。 西方现代文化是从他们现代前的文化演化出来的,带着现代前的唯一真文化基因。我们学习(抄袭)西方现代文化,但却没有唯一真基因。中国现代文化是个混血儿:一半是半遗忘和半舍弃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半是没有根的西方文化。这是个事实,但也可能是个机会。美国肯定会交棒,但接棒的不一定是中国。中国的传统和民族性格若是好好发挥,也许会在资本主义泛滥的世界中有小小的机会。但若是盲目追从,以己之短去搏人之长,肯定没有什么出路。
沉睡的森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自由主义者的两难:个人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冲突
在社会层面上,自由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是不损害别人自由。首先,个人自由的定义是“按自己所想...
-
美国民族性格的由来
美国是移民国家,理应是平等至上。但美国的“民族”性格具极浓清教意味。1、清教教义比较极端...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