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堂吉诃德有感
堂吉诃德这本书其实已经读过一遍了,借着西方的古代西方文学的课程复习又读了一遍,这本长篇小说又给了我不同于上一次的全新感悟。 结合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这本小说出现的实属有趣,处在这个中世纪骑士文学、流浪汉小说和人文主义文学的交界处,塞万提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独到的思考创作了这一部让当时所有人捧腹大笑的作品,流浪汉小说的环形结构和插入式剧情、反骑士小说庄严肃穆的滑稽模仿、当时少见的多元叙事,这些都是《堂吉诃德》在当时独有的。 最有趣的还是《堂吉诃德》身处这个时代十字路口的思考。堂吉诃德这个主角的形象就是这部作品所有思考的结晶,这位来自拉曼却的乡绅身上的矛盾时引发当时人们大笑的笑点,也是这些时代难题的冲突表现。 第一点就是关于个人观念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思考。堂吉诃德他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把自己当成是真正的骑士,想要像小说中的主角那样行走江湖,但实际上他就是个被酒店老板“册封”的“疯子”,而他所追求的骑士文化、骑士道德早就已经和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精神不一样了,成为了被人嘲笑和抛弃的落后思想,但堂吉诃德他本身所具有的、代表的高尚美德被嘲讽这又恰恰显得极为矛盾,为什么明明是良好的品德却要被别人嘲笑,这其中就有关于时代变迁下如何看待观念转变的思考。 第二处就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堂吉诃德坚持的骑士精神和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代表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根本不存在骑士小说中的那些鬼怪,也不再崇尚骑士老爷的现实都是与堂吉诃德形成冲突的现实主义困境,当理想主义的畅想面对残酷的现实,是否要坚持下去? 第三处就是人物形象间的对比。堂吉诃德身材修长苗条,而同行的桑丘则是矮胖,堂吉诃德是精神至上,而桑丘则是实用优先,这些不同形象之间的对比不仅是对于不同形象、性格、价值观等多方面人的特征的全方面展现,与此同时,堂吉诃德疯癫背后所代表的美好也是指向当时社会的利刃,这也来自于塞万提斯本人的经历,他想要成为民族英雄,却在战争中变成了残疾还被诬陷入狱,现实的残酷、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让塞万提斯创造了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来象征着不切实际的美好,与社会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否也是一种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雏形呢。 我和很多人一样,在第一次读堂吉诃德时也同塞万提斯同时代的读者一般开怀大笑,笑这个乡绅浪费自己那本就不丰厚的家产去当什么流浪骑士,笑他像傻子一样把风车看做巨人弄得自己满身是伤,笑他最后还悔悟了,做了个“烂尾”的结局,但过了几年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谁又不曾想做一回堂吉诃德呢,当人满腔热血的奔向自己的人生路,看到那“独眼巨人”竟敢在勇士面前招摇,怎能不任理想驱动自己的骑起与堂吉诃德般的“驽骍难得”,冲向那座风车,堂吉诃德所代表的理想主义或许确实太可笑了,因为在残酷的现实里容不得过于理想化的“骑士”,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在他举起那被摧残了几次的骑枪冲向风车时,他是值得尊重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